由《小空經》略談四禪八定

底下這篇是我在台大獅子吼站與其他同學所討論的問題,那時是談到《小空經》是否是直接放空?《小空經》的內容很容易可以在網路上查到,這裡就不貼出來了。

標題: 由《小空經》略談四禪八定
時間: Wed Aug 11 14:45:33 2010

我覺得《小空經》不是直接放空,而是有次第在談四禪八定,只是沒有說的很詳細。

我在南傳阿毘達摩有看過簡單介紹四禪八定的次第與原理,蠻清楚的,所以藉此經分享一些概念,不過因為這不是個人的經驗,再加上是略述,所以有些術語及說法不夠周延,這只是粗淺的四禪八定概念,有個基本的了解即可。因為在讀阿毘達摩之前,我對四禪八定只知其名,不知他們之間是有如此的關係。

《清淨道論》在修定有四十種方式,常見的「安般」就是其中之一,有一種方式叫「地遍」,就是以地為所緣。

引用一小段《清淨道論》,這是指修習「地遍」是要找一個適當的地當成禪修的所緣。

「學習地遍者,取於人為的或自然的地相,其地須有限而非無限的,有際而非無際的,有周而非無周的,有邊而非無邊的,如米篩或米升那樣大。彼即作善取,善憶持,善堅定於彼相。」

這和《小空經》中選一塊平整的地當成禪修的所緣是很像的。

「彼比丘若見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叢,有沙有石,山嶮深河,莫念彼也。若見此地平正如掌,觀望處好,當數念彼。」

《小空經》在地想之後,接著就跳到無量空處想了,這和《清淨道論》說地遍可以修到四禪有共通處。

一至四禪是色界禪,禪修的所緣都是「色法」,差別在於禪支的不同。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初禪有五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二禪則是捨去較粗糙的「尋、伺」二禪支,三禪則捨去「喜」,四禪捨去「樂」,此時只有捨(無苦受無樂受,故只有捨受)與心一境性。

到了四禪,再進一步的修法就不是在超越禪支而是在超越所緣的目標。以地遍為例,此時先把地遍的禪相擴大至無邊的宇宙,讓其充滿一切處。然後將禪修目標由「色法」移至該「色法所佔的空間」。

這應該很容易理解,凡是色法,必佔有空間,而無邊的色法,必佔有無邊的空間,此時將心的目標專注在該無邊的空間,如此即可成就「空無邊處定」,此時行者已超越色法,成就無色定。

這也就是《小空經》的「莫念地想,當數念一無量空處想。」

《小空經》接著是「莫念無量空處想,當數念一無量識處想。」

證得「空無邊處禪」之後,目標雖然是空無邊,但在察覺空無邊的當下,一樣都有心識在作用,並不是完全都空的,此心識為「空無邊處禪心」,行者再將禪修所緣的目標由「無量空」轉移到「空無邊處禪心」,如此即可成就「識無邊處定」。

《小空經》接著是「莫念無量識處想,當數念一無所有處想。」

證得「識無邊處禪」之後,此時為了進一步超越,再以「空無邊處禪心不存在」這個概念為禪修的目標,就像由四禪證得空無邊定,我們以「色法不存在」的概念來禪修一般,我們再以「空無邊處禪心不存在」的概念來禪修,心不像色法,心不存在之後不是空間,此時就是「無所有」,可成就「無所有處定」。

《小空經》接著是「莫念無所有處想,當數念一無想心定。」

這裡的「無想定」我也不確定是指什麼? 在南傳此經在「無所有處」之後,是傳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之後才是「無想定」,或許「無想定」是指
「滅盡定」(滅受想定),印順導師則是認為「無想定」是與「非想非非想定」類似的境界,或許他是根據此經的次第而有此推論,底下我還是談「非想非非想處」就好。

以「空無邊處禪心不存在」為所緣,所證的定是「無所有定」,此時生起的心是「無所有處禪心」,行者再以「無所有處禪心」為所緣,所證得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定」。

若依上述理論上,若要再證下去,應該就是再以「無所有處禪心不存在」為所緣,不過在「非想非非想定」中,心已經非常細微,即不能說有想,也不能說無想,達到了無色禪的最高點,故稱為「非想非非想」大概是這個原因,所以無法再繼續下去。再下去,應該就是滅盡定了,不過滅盡定在南傳的說法是只有三果以上的聖者才能證得,外道及凡夫修禪法是無法證得的。

簡單總結一下:

初禪到四禪都是以「色法」為目標,差別在於由最初的五禪支,漸次捨去粗糙的禪支,最後到四禪只剩下捨與心一境性。

「空無邊處定」是以「色法的空」為所緣,超越了色法,故成就此定。
「識無邊處定」是以「空無邊處禪心」為所緣,超越了空的概念,故成就此定。
「無所有處定」是以「空無邊處禪心不存在」為所緣,超越了空無邊禪心,故成就此定。
「非想非非想處定」是以「無所有處禪心」為所緣,超越了不存在的概念,故成就此定。

重要度:
文章分類:

回應

因為我是在其現比丘尼相時跟她學習, 也一起經歷由比丘尼相還俗的階段, 所以大致上知道當時她的理由, 主要就是佛教界不見容於她, 所以她就不現出家相.

不過她談的 "佛教" 的確有問題, 而且大概當時台灣有一些像一貫道之類 "大一統" , 她大概也是採用這一套. 據聞, 她原本也不是佛教出身, 所以我想這一切都是借其他的宗派來包裝她的思想. :)

後來學習原始佛教, 就知道她的問題很多, 若她不稱佛教, 那對我來說就是外教而已. 若自稱佛教, 也有人以為是在學佛而跟她學習, 那我就會說問題很多, 要小心.

搞懂的部分:

1、初禪以聲為刺

2、四禪出入息為刺

3、二禪以覺觀為刺

三禪的部分覺得不是明確。

 

 

搞懂的部分很多,不知如何說起,不過欲界定和四禪定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個內在的覺知的升起,也就是道家所謂的元神,這個東西沒有練到四禪定是出不來的,也無法以生活當中的經驗來理解,這是一個屬於四禪定的特殊狀態。

 

欲界定是沒有這個覺知的,一入定,就昏昧過去,過很久很久,才醒過來,但是過程中,是沒有夢,沒有念頭,偶而會出現幻相。

 

這個元神轉化現象,就是特徵。

 

也就是意識的變化,上次Heaven兄,以為這個意識的變化是從表層意識,墮入有分,也就是昏昧狀態,然後又從昏昧狀態回來,回到表層意識,這個說法不是元神。

 

而是表層意識睡著了之後,接著另外一個深層意識,立刻醒過來,練到四禪定,這個特徵,會非常的清楚,而且會越來越清楚。

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轉化。

有這個特徵就是了。

這另外一個覺知升起之後,就符合了四禪定的特徵。

初禪,以聲為刺,剛進入的時候,只要一丁點聲音,就會彷彿心頭被極巨大的能量干擾,有時候關鍵時刻被吵了,還會發狂,是非常危險的時刻。

四禪,以出入息為刺,入定態到了一個很深的狀態,元神還能夠清明,這時候,會出現身體呼吸都不見了,只剩下一個純然的覺照,這和欲界定的昏昧非常的不同,欲界定是元神覺照根本沒出現,整個人是昏的,四禪則是元神是在的,然而整個人處在一種深度睡眠狀態,聲音也聽不見了,身體也沒了,甚麼都沒了,只剩下一個覺照,那是很深很深的意識,要能量夠,才能進得去,能量不夠,就昏過去了。

 

 

 

Heaven兄您好

研究到現在,終於搞懂四禪了,也練出四禪了,初禪和二禪比較好練,大概有兩三成的機率可以成功,三禪和四禪,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印証出來,致光法師的說法確實比傳統南傳的說法正確多了,傳統南傳的說法有很大的問題,練法也有很大的問題,因此,很難練出東西來。

尤其是那個所緣在鼻頭的部分,問題更大,這樣練是練不到四禪的。

重點就在心經講的色空轉化這個動作,這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的,如果您有意思的話,可能就得捨棄南傳的說法,才有可能練出四禪的東西。

我知道這樣講太狂了,不過我們是老朋友,你也知道,我練了二十幾年了,有就有,沒有就沒有,絕對不會誑你,只是希望把發現出來的東西,跟你分享。

您有興趣的話,就到 chifree.org來找我,我每天都會上這個站的。

最近sam也來練了,沒想到他竟然有興趣,我也很希望他能夠練出四禪,起碼這是我很確定的道路,我能幫老朋友的,就只有這個了。

 

初禪到四禪, 佛法的體系都有方法可以檢驗, 主要就是先前提過的禪支. 四禪聽說呼吸會止息, 如果這些都符合, 只能說妳太厲害了. ^_^

至於南傳的教導, 也不是做不到, 一樣有人成功的, 只是我自己不夠精進啦. :)

明年新希望之一, 就是多一點時間禪修, 近來已經有較多的時間投注在禪修, 盼明年能更穩定進步.

也祝妳能一步一步邁向更高的境界.

我最近練的時候,剛開始會把注意力放在放鬆呼吸上,因為身體已經不動了,只剩下呼吸在動而已,所以只有呼吸可以擺注意力。

而呼吸擺放的重點在頭內部的鼻腔,不知Heaven兄所謂的鼻頭,指的是否是頭殼內部的鼻腔?或是鼻子最尖的表皮?還是中醫所講的山根,也就是兩眉之間下來的那個鼻根?

而當我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開始放鬆呼吸之後,就會產生一種中脈呼吸的現象,也就是氣是自發吸入的,吸入的部位不是平常肺部的位置,而是身體更深的位置。

隨著中脈呼吸的深度與穩定度增加,就會進入一種境,眼前光景立刻改變,也就是俗稱的開玄關。

不知這鼻腔是否是Heaven兄講的鼻頭?

而眼前光景的霎那改變,是否是所謂的光明穩定?

我越想越覺得你說的那個單一目標是大重點,所以我之前那個死死的狀態,那個是能量不足的狀態,幾乎已經是可以確定了,只要能量夠了,就會浮上來開玄關,所以那個死死的狀態,就不知道在定學上是甚麼名稱?

我確定不是欲界定,因為欲界定會有幻覺,那個死死的狀態,比欲界定更深。

有可能是未到地定,不過我還搞不太清楚未到地定到底是甚麼狀態,是不是就是這種死死的、能量不足的狀態?

>古德禪師也說禪定中有許多路,有許多都只是在光影門頭上做工夫,都是在玩識神影子,若走錯了就真的很可惜。

這點我也非常同意,我知道有許多人,是在幻覺區玩,看到許多幻覺,就看一個影子,生一個孩子。說看到神佛等等之類的。

這點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要搞清楚這些意識狀態,也就是為了這個--搞清楚幻相與真景的差別。

你說玩識神的影子,這個我有聽說過,有些人就說甚麼收妖伏魔,幫人看前世之類的,大概就是這類的人,我的網站有一個功友的師父就是這種人,對於這種人,我是很質疑的。

會有這麼多人搞不清楚,主要還是因為資訊不夠充分,我自己在找資料的過程,就覺得資料很少,入定態的資料非常的少,講得非常的不清楚,所以難怪會這麼多人搞錯,也是很正常的。

>捨受也就是「中性受」,或「不苦不樂受」

意思是沒情緒嗎?

可以舉例嗎?

>這時還真能體會:欲知山前路,需問過來人啊。可惜我不是過來人……

唉!找不到過來人,有的人不肯說,有的人說不清楚,有的人不好找,有的人會吹牛~~~

>> 捨受也就是「中性受」,或「不苦不樂受」

> 意思是沒情緒嗎?
> 可以舉例嗎?

這應該不是太複雜的事,就是一般的生活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三種情緒:苦,樂,不苦不樂。

例如我正在打字,即談不上苦,也不算樂,那就是中性的感受,也就是稱為「捨受」。

所以初禪與二禪都有喜,我想那應該算的上是很強烈的喜,喜也是一種樂。而三禪只剩下平靜的樂,若是證入四禪,則也沒有樂,這也是判斷的方法。(例如有喜不一定就是初禪,但若沒有喜,那就不是初禪了)

順帶一提,我看了一下你提到的自發功,我對這幾乎沒有概念,剛好前陣子看到有人貼出印順導師也提到自發功,不過太長了,我沒有看完過,他應該是不建議學這個,也給你參考看看,或許你早就知道這篇了。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24/yinshun24-32.html

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91/91-5.htm

我去看了一下,性廣法師的文章是重點,這篇有提到一些,可惜在重點的地方,禪相,又省略不講了。

> 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91/91-5.htm
> 我去看了一下,性廣法師的文章是重點,這篇有提到一些,可惜在重點的地方,禪相,又省略不講了。

這篇還真的講的不錯。:)

禪相沒有講的很清楚,法師也有說明:

"「禪相」,是禪修時心意專注的目標。它長得什麼樣子?大家不用幻想,也不必亂猜,只要如法用功,屆時自然會在你的禪心中出現,你自然而然地見到之後,小參時很自然就會說出來,那時我們再進一步學習依之入禪就可以了。現在不對它多做描述,是避免你們禪修時不專心,好奇的在那邊「望文生義」地幻想。"

大概就是怕大家亂想,所以一般都是留在小參時根據大家的情況來教導吧。講太多真的會讓人期待與想像,我自己就有這種情況,現在才比較好一點。

文中還提到:

"以上簡略說明了修學禪定以到達色界四禪的檢證標準,相信現階段大家已經夠用了。在禪修時,如果沒有老師從旁提醒幾個關鍵,確實很難轉入更深的定境,但是如果能夠掌握上來所說的幾個原則與要領,相信絕對不會產生副作用的。"

這也是我建議你有機會能實際去禪修,以你的程度,或許老師從旁提醒一下,你就可以有更上的進展。

至於看到這段:

"初學者,可以以心念能持續專注五分鐘而沒有飄忽遊走為努力的目標,如此漸次延長專注的時間,如專注十分鐘、二十分鐘,乃至到能專注一小時以上,以此做為準備入禪的階段性目標。"

我就知道我還得多加用功才行,差太多了。

我對外面的老師,還是心存顧忌,因為自己現在練得越來越順了,也擔心外面的老師程度太差,姿態太高,反而會誤導。

自發功的問題我也看了不少,也曾經在自己的網頁上,一一提出反證,基本上,我所認知的自發功,不但沒有問題,而且引領我一路練到佛經和丹道裡面講的東西,很多地方都看懂了,也發現自己慢慢練到書上講的東西了,不再像以前那樣,書是書,我是我,是兩條不太相交的平行線了。

最近練到心輪打通了,產生很多覺受,查了書,很多都可以在書上找到答案。要很感謝您給我佛經上的解惑。不斷的解惑,讓我的心,可以不斷的放鬆,打開。

最近這樣練,証實了以前的猜測,身體已經越來越清醒了。

不過還是真的搞不懂甚麼是四禪,甚麼是八定。

修安般念的「鼻頭」,大概是指鼻尖到上唇附近的三角地帶,也就是呼吸時會感覺到氣息的地方。

安般只是一種方法,理論上,不管是念頭安住在哪裡,只要心穩定了,就會出現似相的穩定光明。所以妳說將目標放在心輪,理論上似乎也是有可能的。

> 而眼前光景的霎那改變,是否是所謂的光明穩定?

修安般有時也會有奇怪的景象改變,但光明穩定應該是指明亮,透明的光亮,而且能夠達到穩定,可惜我沒此經驗,只能依書上的說明來談。

Heaven兄

我又努力練了幾個星期,回頭再來看你寫的這段,

 

修安般有時也會有奇怪的景象改變,但光明穩定應該是指明亮,透明的光亮,而且能夠達到穩定

 

發現好像快要看懂了。

之前我說了很多關於自己在練的過程中,把注意力放在心輪當中,開心輪玄關,這個部分,練到了最近,又變了,最近心輪比較通了,所以到了比較通的時候,就會變亮,狀況好的時候,這個亮光能夠撐的比較久,狀況不好的時候,又會變回暗暗的,普通的時候,會亮起來,又慢慢變暗,重複這個過程。

 

這個亮和之前練的不同,之前是黑色底,白色圓型薄霧光,會在開玄關的時候跑出來。

 

而心輪比較通的時候,出現的是整片的黃白光底,很像省電燈泡的黃光,背景有時候就像是一面毛玻璃,從毛玻璃後面透著光。

但目前還是做不到把黃白光穩定下來的程度,但是已經有一個趨勢出現了,不知道這個黃白光,是不是就是所謂的光明穩定當中的光?

 

 

 

這同時還出現許多現象,本來會動的氣是在兩腎之間,現在隨著心輪比較通了,會動的氣,變成以心輪為主了。

而本來比較昏沉的意識,也變得醒多了,但是仍然是另外一個覺知狀態,不是醒著的意識狀態,也就是在我們平常這層表層意識隱沒的霎那,另外一個比較醒的覺知,會在霎那間升起,之前是半睡半醒,隨著心輪的通暢度增加,這個半睡半醒的另外一個覺,也變得更醒了。

 

 

您說我練的東西比較偏向氣功,可是我去問練氣功的人,他們比你還聽不懂我在說什麼,有一個收費四萬塊的氣功師,還說我這個叫做甚麼佛教的性功,說他們那個才是命功,說我這個練的是中脈,應該要練他們的通任督才是正途。另外一個說我一個初學者不要想這些,他連我講的到底是練出來的還是想出來的,都分不清楚,結果這位竟然是要出氣功書的人。

 

所以唉!不知道要問誰~~~~都自己看書亂猜一通~~~~只好來問問老朋友,老朋友起碼知道我練了好幾年了,也摸索了好幾年了,不是自己胡吹亂吹的~~~

 

 

 

 

 

 

heaven兄

四禪還是搞不懂,不過有個現象想請教您,就是之前提過的,放鬆到了極點,心輪會鬆開,這個心輪鬆開到了最近,越來越醒,變成一個現象了。

這現象很有趣,就是我平常醒著的意識會突然一下子睡著,然後立刻,幾乎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另外一個覺知會立刻跟著升起。

轉換過程中間有時候意識會下沉一下,下沉的時候,會有點起影像,但是一下子又沒了。

這整個過程

平常表層意識-->意識下沉-->影像(有時候沒有)-->意識浮起-->另外一個清醒的覺知升起

整個發生,就在霎那間完成,對我來說,是一兩秒內發生的事情。

請教在佛法上,對這樣的現象,有相關的說法嗎?

 

 

 

> 但目前還是做不到把黃白光穩定下來的程度,但是已經有一個趨勢出現了,不知道這個黃白光,是不是就是所謂的光明穩定當中的光?
 
我覺得應該是. 大概就是再努力讓它更穩定, 不過在安般中, 方法依然是專注在鼻端, 不去理看到的光, 才能讓光明更亮更穩.
 
> 您說我練的東西比較偏向氣功,可是我去問練氣功的人,他們比你還聽不懂我在說什麼
 
哈, 我想對於練氣功的人, 不會去管這方面的, 大概就是練氣的運行, 讓身體更好吧. 而我學的安般, 則完全不控制氣, 妳剛好介於中間. :)
 
> 平常表層意識-->意識下沉-->影像(有時候沒有)-->意識浮起-->另外一個清醒的覺知升起
 
類似的現象我也有, 但大概程度沒有妳的強度強烈吧.
 
意識下沉, 應該就是之前提過禪師說的 "墮入有分".
 
而後來的影像, 意識浮起, 清醒覺知, 這些就是從有分出來.
 
影像應該就是 "取相" 或 "似相" 的前期. 
 
意識浮起應該是定力不夠了, 所以快回到一般的清醒了. 但或許妳的情況不同, 我在覺知升起後, 雖然覺得清明, 但卻無入再次進入較深的定, 就回到一般的狀態了.

>意識浮起應該是定力不夠了, 所以快回到一般的清醒了. 但或許妳的情況不同, 我在覺知升起後, 雖然覺得清明, 但卻無入再次進入較深的定, 就回到一般的狀態了.

> 平常表層意識-->意識下沉-->影像(有時候沒有)-->意識浮起-->另外一個清醒的覺知升起

 

這個另外一個覺知的升起,並不是表層意識的升起,是類似道家講的識神退、元神隱的狀態,因為這個所謂的另外一個清醒的覺知升起之後,如果受到干擾,或者練到某個程度氣用完了,就會自己浮出來,回到表層意識。

也就是說有另外一個純然覺照的意識狀態的出現。

 

這個黃光,我最近又沒了,因為最近練功的努力程度不夠,又帶小孩出門太多次,結果就...練不太進去了,所以最近繼續要努力中。

 

也因為有掉下來,所以對於一個多月前的能量狀態,自己也多了肯定,應該就是那樣沒錯了,大概現在在練,就是繼續練回去,走那個路子,繼續下去就對了。

 

我也覺得應該就是把那個黃光繼續練出來才是,只是要出現黃光,要整個能量狀態都爬升到最佳狀態,才出得來。

那陣子常出現黃光的時候,也常常在比較昏的霎那,會出現車燈般的大亮光,又像車燈,又像陽光,只是背景是黑夜,然後出現一筒很亮還有很長的光芒的亮光,通常一閃即逝,後來能量掉下來了,黃光沒了,這個大車燈也沒了。

蠻有趣的。

 

 

 

http://zhangminglin.blog.hexun.com.tw/37090455_d.html

今天在無意中查到這篇文章,終於把一直搞不懂的四禪給搞懂了。

 

您覺得他的觀點如何?

 

 

因為他引了各種經, 有些經其實是互相矛盾的, 我會以阿含經的部份為主要的參考.

妳是搞懂了哪一個部份啊?

頁面

發表新回應

借我放一下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