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阿含要先學習阿毗達摩嗎?

先前有法友問我,完全無基礎的學習佛法者,若要學習阿含,需要阿毗達摩做為基楚嗎?
 
當時我回答說,不一定要如此,可先學習阿含,日後有了基礎,有興趣可以再深入阿毗達摩。
 
後來法友想再次確認,因此我將一些看法較完整的貼出來,一來代表我的看法,二來也可廣泛聽聽大家的意見。
 
我先引用一段瑪欣德尊者的話:
 
 
因為上座部佛教傳統裡面,我們把“阿毗達摩”說成是佛學入門,一點兒都不錯。在緬甸,如果一個人不懂得“阿毗達摩”,在佛教徒裡他不能立足,他如果講經,只是胡扯。如果他是在修行,不懂“阿毗達摩”,那只是在瞎搞。所以一個小孩子如果送到寺院裡面去,他一出家,他的導師、那些長老就會教他學“阿毗達摩”,而且學“阿毗達摩”,用的是傳統的方法,叫他先背《攝阿毗達摩義論》。等他背得滾瓜爛熟之後呢,再教他裡面的意思。等他成長了之後呢,自然而然就會對“阿毗達摩”有一個很清晰的概念、很完整地把握。
 
在上面的文章中,說明了阿毗達摩是很重要的基礎,若以此觀點來看,先學習阿毗達摩是似乎正確的。
 
然而我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試一一說明如下。
 
1. 在我的觀念中,經的重要性還是大於論的,而且二者並不是完全一致。雖然許多人都說經論二者並沒有違背,然而總是有一些地方是略有差異的,尤其是南傳的論遇上北傳的經。例如在南傳中,三解脫門是一體三面,沒有高低之分,但在阿含經中,三者則是有次第之別。因此我會認為應該先讀經,以經為主,有了基礎的架構,需要時再參考阿毗達摩,才容易把學經時不足的地方補起來,又不會因為先學習論,而有先入為主的見解。
 
2. 阿毗達摩的內容繁瑣,一般自學者不易自行深入,若以此為入手處,可能學到一半就覺得苦,甚至想要放棄學習,那就可惜了。若先學習經藏,是比較容易多了。除非是瑪欣德尊者文章所說的,以出家修行為志業,能願意苦讀下去,日久才能見其功。
 
3. 經比論簡單,可以減輕初學者的困擾。例如有法友問我,在十二緣起中,「識緣名色」的「識」,與「名色」中的「識」,有什麼差別?
 
我直接引用一段長阿含:
 
《長阿含經》卷20〈忉利天品 8〉:「或有眾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得生人中,此後識滅,人中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CBETA, T01, no. 1, p. 133, c27-29)
 
並解釋:「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就是「行」支,「人中初識生」就是「識」支,「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就是「名色、六入」二支。
 
在這個次第中,「識」主要就是指該生中第一個生起的「識」。它也是屬於六識,只是特別用在指涉第一個生起之識,在阿毗達摩又稱為結生識(心)。
 
我相信這樣的解釋是比較簡單易解的。如果直接引用阿毗達摩:
 
緣於行,識生起:這是指三十二種(世間)果報心緣於行(上述二十九種善與不善思)而生起。在前一世死時,其中一個累積在心流裡特強的業即會在下一世與該業相符之地裡產生十九種結生心之一。如在第五章、節廿七至卅三裡所解釋,在隨後的生命期裡,其他以往所累積的業也能夠根據情況產生其他種類的果報心。--摘錄自《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八章緣之概要〉
 
我相信對於初學者,上面不但沒有回答到問題,反而帶來更多疑問了。 :)
 
基於以上各觀點,其實也真的很難說初學者應不應該先學阿毗達摩?我想,可以先試著接觸看看,若覺得很有意思,與經藏同時學習,甚至直接先學阿毗達摩,也是可以的。只是我覺得要記得論藏畢竟不是經藏,最後還是要回頭了解經藏究竟說了什麼,才不會因為只學論藏而產生偏頗。
 
若覺得阿毗達摩困難、枯燥,那麼先放下阿毗達摩,直接學習經藏也是可以的。等到日後想要深入時,也許到時就會覺得阿毗達摩是很有幫助的了。
 
*** *** ***
 
我自己在過去是直接學習阿含經,對阿毗達摩並沒有概念,甚至覺得應該不用學習論藏,因為經藏都學不完了。
 
後來在嘉義法雨道場上過明法尊者的阿含經課程,法師在教導的過程中,不時會引用阿毗達摩的資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們在討論意根時,他提到心所依處色,我完全聽不懂這個名相。也是這個因緣,我興起了學習阿毗達摩的念頭,因為阿含經中許多不太明白的地方,阿毗達摩似乎都有解釋的方法。
 
在後來的日子,我慢慢地研讀《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不過自己讀的確不容易,很多地方我都是囫圇吞棗的學習。直到後來在高雄的淨心圖書館,開了一堂阿毗達摩課程,由羅慶龍老師教導,羅老師很辛苦的教了我們一年多,經過那一次完整的學習之後,我總算對阿毗達摩有了基本的認識。
 
以上是我自己的經驗與看法,給想學習的法友參考,也許大家自己去判斷自己的因緣,才知道何時學習阿毗達摩才是較適合的時刻吧。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回應

謝謝分享。感恩。

發表新回應

借我放一下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