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頭腦的遊戲

這篇是回應朋友的來信。

他說他偶然聽了一個講座,為避免爭端,就不引出來了。他信中內容如下:


其中打破頭腦遊戲(頭腦的運作或思維)及不帶頭腦純然的走路法,是他說的重點。

個人沒有能力分辨更深一層的東西是否有問題,那屬於修證的範疇,個人無此經驗。所以無法保證他所說的一切都契合佛法,但就單純的走路這方法,應該沒太大問題,(譬如有人問起類似參話頭的問題,他就說禪宗後期的參話頭有問題,是頭腦的運作,六祖不是這樣用的,這句話可能就會引發派別論戰。)

不管其他,這裡要說的是,大家平常都有走路的機會,不妨用其法走走看。雖然他們比較強調大量的走路,但不管多少,有總比沒有好。而且他說,那樣的走,健身氣功...盡在其中。若想健身,不妨試試。

喔,忘了一點,他好像也強調"觀",這比較屬於實修非理論上的東西,我不是那麼了解,無法多說,只能說他是從觀自在的"觀"談起。


我也不太了解那個講座的內容,不過倒是可以談談佛法中在這方面的東西。

我覺得「打破頭腦遊戲」這應該是在禪宗流行起來的,更傳統的佛法(例如南傳佛法)沒看到特別提及這點,而在現在的新時代也常看到這些說法。

我個人的想法是這樣,所謂頭腦遊戲,最主要的就是指誤以為五蘊為我,一切的頭腦運作都是以「我」為概念來延伸,在佛法中也是極需要突破的地方,也就是「無我」的修習。

在傳統的方法,就是修習止觀。修習止,增加觀的能力,再進而修觀,才能真正看到無常、苦、空、無我,因為親見這一點,自然就會打破傳統的概念,也就是自動「打破頭腦遊戲」,了解過去頭腦想像的都是在無明的範圍。

但禪宗的方法不同,我覺得他們是想辦法把你的頭腦逼到沒路可退,利用這些設計,把你的頭腦逼到非另尋出路不可,而達到「頓悟」的效果。在頓悟後,再發展悟後起修的工夫,基本上和傳統佛法目標一致,但方法與入手則不相同。

所以參話頭的設計並不能說有錯,而是弟子們在用頭腦構築一切時,帶領的禪師能不能針對弟子的狀況予以正確引導?

引導的好,打破弟子疑團。引導不好,則是大家都在頭腦中玩遊戲。

這時不免要比較一下了,我個人不能說反對禪宗,事實上我還很欣賞禪宗。其實大家會欣賞禪宗也是許多共通的點,生動、有趣、很酷、高級、快速.... :)

不過真正要比較,在修行上我還是建議原始佛法的路線。

就如六祖壇經中已經明言:

「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入亦復如是。」

我相信大家都會希望自己是上根者,所以來修習禪宗。但我覺得,上根人真的沒那麼多,若不是上根者硬要學習禪宗,只怕「悉皆自倒不能增長」,這是沒有好處的。

再回頭看看佛陀親自教導的原始佛法,上根者,如舍利弗目犍連等尊者,個個當生證入阿羅漢;中根者,亦能證一二三果而漸入解脫;下根者,也能讓自己不落惡處,累積資糧,只要不退墮,相信必有解脫一日。我自己就很希望有幸能逢彌勒下生,共赴龍華三會呢。

禪宗不是不好,它因應中國的國情而有發出與原始佛法不同的光輝,同樣讓佛法另開一片天。但我覺得我有幸能遇到原始佛法,我願意繼續學習這條路。畢竟以佛陀的大智,介紹的方法肯定是最好的。當然,如果有人怎麼學都不相應,學習其他也是另一種應機,畢竟眾生根器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至於「走路」,我反而沒什麼好說的,我知道「經行」是在動中修習極好的行法,也是佛陀時代就推薦的方法。不過佛陀時的經行純粹在健身與修習止觀,倒沒聽過有和氣功相關,一般也不建議把氣功之類的東西混入佛法來談,以免走到岔路而造成麻煩。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回應

簡言之,說的是經行時, 依金剛經的"無住生心"、不分別的方式,只是清楚地覺知,觀照著,讓人人本具的佛性自動展現出其無作妙力。
所謂頭腦遊戲指的是意識分別心。以不分別讓善於意識分別的頭腦自動降伏,所謂轉識成智是也。
佛陀的教誡有言教亦有身教,經律論三藏屬言教,而佛陀日常的經行‧禪坐‧入城乞食等則是身教。入城時亦需經行,可見經行之重要,可惜漢傳佛教中較少言及。不過漢傳經典中,卻巧妙的以隱喻的方式記載著,如佛陀出生時,「從右脅出。墮地行七步。無人扶侍。遍觀四方。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長阿含經 卷1〈大本經〉 T01, p0004c 》,更有進一步提及步步生蓮花者,如「童子初生。無人扶持。住立於地。各行七步。凡所履處。皆生蓮花。」《佛本行集經‧卷10‧T03,p0699a》,蓮花喻清淨無染,即言經行(依佛之經教的步行、走路)能生清淨無分別心。
又如佛陀入滅後兩週,大迦葉纔趕至佛金棺前,乞佛最後遺言時,「世尊大悲,即現二足千輻輪相,出於棺外回示迦葉,從千輻輪放千光明,徧照十方一切世界。爾時迦葉與諸弟子,見佛足已,一時禮拜千輻輪相,即更悶絕昏迷躃地,良久乃醒,與諸弟子哀號哽咽,右繞七帀,繞七帀已,復禮佛足悲哀哭泣,聲震世界,復更說偈哀歎佛足」《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下T12n0377_p0909b02》,佛足即言經行,經行已總持所有八萬四千法門(千輻輪)能生般若之智(放千光明)。
至於論及氣功,淺言,不過是許多人好以氣功健身,因此欲先以利鉤牽而後令入佛智之方便,深論,則深修禪定的行者皆知,入四禪時則氣息停,念止而息住,頭腦停止運作,不再生意識分別,氣息方得停住。禪定與氣息是實在是息息相關。此外,密宗的修脈輪也與氣脈相關,氣功也就是修練氣脈的功法,初級的氣功被拿來做健身之用,高級的氣功可就是要求修心的,最高級的仙術丹道,更是需要修到清淨無為與道合一,方能長生久視成為神仙。

個人是覺得,研讀佛法最好不要有太多自己的想像與猜測,或是勉強為自己想表達的內容來解釋,否則又是落入另一種頭腦的遊戲。

以佛陀涅槃一事,可以參考長阿含經,阿含經是早期最接近佛陀時代的經文,在描述上就沒有後來的誇大。

《長阿含經》卷4:
「大迦葉適向香[卄/積]。於時佛身從重槨內雙出兩足。足有異色。迦葉見已。怪問阿難。佛身金色。是何故異。
阿難報曰。向者。有一老母悲哀而前手撫佛足。淚墮其上。故色異耳。
迦葉聞已。又大不悅。即向香[卄/積]。禮佛舍利。時。四部眾及上諸天同時俱禮。於是佛足忽然不現。」
(CBETA, T01, no. 1, p. 28, c27-p. 29, a4)

當時是佛足被淚水所污,所以伸出雙足,大迦葉以此責問阿難,可以比較一下後期的經文差異有多大。

若硬要是和「經行」的重要扯上關聯,似乎太勉強了。

又如「從右脅出。墮地行七步。無人扶侍。遍觀四方。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裡面提到了腳(行七步)、眼睛(遍觀四方)、手及嘴(舉手而言),每各要牽扯上某一種法門,也都可以辦到,又何止是腳。

況且腳可以走路,也可以打坐,可以站立,也可以坐著,又何必用來證明「經行」的重點,這都太牽強附會了。

關於禪定與氣息方面,正如經中也提到「入四禪時則氣息停」,但四禪後還有四無色定,因此反而是說明高深的禪定與氣息無關才對,又怎麼會說禪定和氣息習習相關?

氣功之流,主要是練習氣的操控運用。而佛法中的觀,若運用在氣息上,則是不控制氣息,只是單純觀察氣息的出入冷熱等現象,因此才說佛法與氣功不可混為一談。況且佛法在修禪定時,基本有四十種入手的方法,觀察「氣」只是其中一種,又怎麼可說禪定與氣息習習相關?

至於密宗的修脈輪也與氣脈相關一事,密宗也是佛法末期的教導了,至於仙術丹道,乃至長生或神仙,更與佛法教導無關了。

發表新回應

借我放一下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