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

在 Android 手機安裝莊春江工作站

有人詢問如何在 Android 手機安裝莊春江老師所提供的阿含經與尼柯耶以及其他資料,其實就是整個莊春江工作站的內容。因為在離線時,也希望能隨時查詢站上的資料,所以我就試了一下,並把過程記錄下來,提供有需要的人參考。

莊春江工作站單機版可以在此下載

http://agama.buddhason.org/

image

重要度:
文章分類:
電腦標籤:

學習阿含要先學習阿毗達摩嗎?

先前有法友問我,完全無基礎的學習佛法者,若要學習阿含,需要阿毗達摩做為基楚嗎?
 
當時我回答說,不一定要如此,可先學習阿含,日後有了基礎,有興趣可以再深入阿毗達摩。
 
後來法友想再次確認,因此我將一些看法較完整的貼出來,一來代表我的看法,二來也可廣泛聽聽大家的意見。
 
我先引用一段瑪欣德尊者的話:
 
 
因為上座部佛教傳統裡面,我們把“阿毗達摩”說成是佛學入門,一點兒都不錯。在緬甸,如果一個人不懂得“阿毗達摩”,在佛教徒裡他不能立足,他如果講經,只是胡扯。如果他是在修行,不懂“阿毗達摩”,那只是在瞎搞。所以一個小孩子如果送到寺院裡面去,他一出家,他的導師、那些長老就會教他學“阿毗達摩”,而且學“阿毗達摩”,用的是傳統的方法,叫他先背《攝阿毗達摩義論》。等他背得滾瓜爛熟之後呢,再教他裡面的意思。等他成長了之後呢,自然而然就會對“阿毗達摩”有一個很清晰的概念、很完整地把握。
 
在上面的文章中,說明了阿毗達摩是很重要的基礎,若以此觀點來看,先學習阿毗達摩是似乎正確的。
 
然而我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試一一說明如下。
 
1. 在我的觀念中,經的重要性還是大於論的,而且二者並不是完全一致。雖然許多人都說經論二者並沒有違背,然而總是有一些地方是略有差異的,尤其是南傳的論遇上北傳的經。例如在南傳中,三解脫門是一體三面,沒有高低之分,但在阿含經中,三者則是有次第之別。因此我會認為應該先讀經,以經為主,有了基礎的架構,需要時再參考阿毗達摩,才容易把學經時不足的地方補起來,又不會因為先學習論,而有先入為主的見解。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如何判斷「原始佛法」

我第一個想分享的心得,就是判斷「原始佛法」要以何為根據?我目前的答案是以「經」與「律」為主要判斷,而「經」主要就是指北傳的《阿含經》及南傳的《尼科耶》,「律」則是以聲聞律為主。
 
若是追根究底的人,也許會想到,為什麼要討論什麼是「原始佛法」?為什麼不乾脆直接來研究什麼是「解脫的方法」?
 
是啊,我也是認為學習「解脫的方法」是很實際的,不過如何判斷什麼才是「解脫的方法」?各宗各派何其多,大家對解脫的目標、理論、方法、次第都有不同的看法,就算能力再好的人,也是要一步一步來學習,無法一次就全部了解。
 
在我自己所學習與接觸的宗教中,以佛教的理論最能讓我接受,也最覺得合理。甚至其他宗教派別,例如民間的道教,或是一貫道,或是新時代的大師與高靈,有許多也都認為佛陀是解脫者,再加上二千多年來,有不少佛弟子以身作證,他們宣稱證明了佛法的確是趨向解脫的,因此學習佛法是我覺得邁向「解脫」最值得去學習的。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蕭平實陷阿含於不義

 

這篇是整理蕭平實的弟子言論中的錯誤, 蕭平實著作阿含正義, 想表達其教理源出阿含, 然其教理謬誤頗多, 只能說是陷阿含於不義。

 


蕭平實說阿含經談八識,這是最主要的錯誤, 阿含經很清楚是六識論, 四部阿含都有相同的記載,我相信這是不用多加解釋的鐵證了。

《長阿含經》卷8:

「復有六法,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

(CBETA, T01, no. 1, p. 51, c19-20)

 

《中阿含經》卷7〈3 舍梨子相應品〉:

「云何知識如真?謂有六識: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是謂知識如真。」

(CBETA, T01, no. 26, p. 464, a13-14)

《雜阿含經》卷2: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

(CBETA, T02, no. 99, p. 9, c16-18)

《增壹阿含經》卷46〈49 放牛品〉:

「彼云何名為識?所謂六識身是也。云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識,是謂為識。」

(CBETA, T02, no. 125, p. 797, b25-27)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阿羅漢聖者不再輪迴

 

這二天與學長們討論到阿羅漢是否不再受生的問題,在阿含經中,這應該是很基本且重要的定義,但因為受到大乘佛法的影響,讓部份法友反過來質疑此原則,或是想要用不同的解釋來圓融阿含與大乘的說法。不過到目前為止,我還是沒看到能圓融二者的看法。也就是說,若接受大乘的教導,就違反阿含的教導。底下是我依阿含提出的一些說明:
 
阿羅漢聖者不受後有是否為不受生的部份,我舉一些經文給大家參考。我先由十二緣起談起,十二緣起其中有 …愛->取->有->生…
 
何謂「有」?
 
《雜阿含經》卷12:「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CBETA, T02, no. 99, p. 85, b10)
 
何謂「生」?
 
《雜阿含經》卷12:「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CBETA, T02, no. 99, p. 85, b11-13)
 
所以阿羅漢聖眾斷盡無明,無復渴愛,無有四取,因此不再於三界存有,不再受生,這樣看起來是很明白的。
 
重要度:
文章分類:

由《小空經》略談四禪八定

底下這篇是我在台大獅子吼站與其他同學所討論的問題,那時是談到《小空經》是否是直接放空?《小空經》的內容很容易可以在網路上查到,這裡就不貼出來了。

標題: 由《小空經》略談四禪八定
時間: Wed Aug 11 14:45:33 2010

我覺得《小空經》不是直接放空,而是有次第在談四禪八定,只是沒有說的很詳細。

我在南傳阿毘達摩有看過簡單介紹四禪八定的次第與原理,蠻清楚的,所以藉此經分享一些概念,不過因為這不是個人的經驗,再加上是略述,所以有些術語及說法不夠周延,這只是粗淺的四禪八定概念,有個基本的了解即可。因為在讀阿毘達摩之前,我對四禪八定只知其名,不知他們之間是有如此的關係。

《清淨道論》在修定有四十種方式,常見的「安般」就是其中之一,有一種方式叫「地遍」,就是以地為所緣。

引用一小段《清淨道論》,這是指修習「地遍」是要找一個適當的地當成禪修的所緣。

「學習地遍者,取於人為的或自然的地相,其地須有限而非無限的,有際而非無際的,有周而非無周的,有邊而非無邊的,如米篩或米升那樣大。彼即作善取,善憶持,善堅定於彼相。」

這和《小空經》中選一塊平整的地當成禪修的所緣是很像的。

「彼比丘若見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叢,有沙有石,山嶮深河,莫念彼也。若見此地平正如掌,觀望處好,當數念彼。」

重要度:
文章分類:

【心得分享】你能讀懂阿含經---以《鹽喻經》為例

主題:你能讀懂阿含經---以《鹽喻經》為例

講師:莊春江
歡迎有興趣研讀《阿含經》的法友們共襄盛舉!

*** *** ***

分享一些心得:

莊春江老師主要是介紹如何解決研讀阿含經所遇到的問題,有時並不是我們的程度不夠,而是經文本身的資訊就不夠完整。

有幾個重點:
若文字有問題,可以試查字典及古字典,例如康熙字典(或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名詞有問題,現在也有不少佛學辭典可查,甚至網路上也有許多可以搜詢的參考資料。

他還有一個主要的重點,就是南北傳阿含的對讀,也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他以中阿含鹽喻經為例,我只舉第一句給大家參考,大家可先看看這一句,你會如何解讀世尊告訴比丘的那句話?

《中阿含經》卷3〈2 業相應品〉: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不行梵行不得盡苦,若作是說,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修行梵行便得盡苦。」
(CBETA, T01, no. 26, p. 433, a13-17)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學習阿含的資料

一月底順利把光碟完成,總算又完成一件每年固定的工作。

接下來的日子,又回到藏經目錄的整理,而目前的重點,就是南北傳阿含藏的目錄對照整理,這部份有不少人做過,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將它們做更多的整合。

這是我過去一直想做的事,如今可以動手,也算如願以償。

若整理完成,則在對讀北傳四阿含與南傳尼科耶時,會有很好的參考效果。北傳阿含是文言文,讀起來的確稍為吃力,但若能配合漢譯南傳的資料互為參考,應該會有許多幫助。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借我放一下廣告
訂閱 阿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