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
直到有一天,在學校的書展看到了二本書,是宋澤萊老師寫的「被背叛的佛陀」與「拯救佛陀」,光是書名就深深吸引我的注意,怎麼會有那麼酷的名字啊?佛陀會被背叛?佛陀還需要被拯救?不翻翻實在對不起自己的好奇心,在仔細看了之後,才深深被其內容所震撼。
書中談了許多原始佛教的觀點,也嚴厲的批判大乘佛教,或許是宋老師個人政治傾向的問題,他也在書中多所批評國民黨,他認為國民黨與大乘佛法二者都是源於「大陸地區」的自大概念,我自己則是自動過濾了政治方面的觀點,專注於書中佛學的探討。
老實說,那時我覺得他寫的很有道理,也不違背佛經的教理,書中有摘錄出許多他和大乘佛教徒的筆戰,說實在的,那時我幾乎都覺得宋老師說的比較有道理,尤其他在剖析佛法中無常、苦、空、無我的概念,評判了許多依然不自主陷於「梵我論」的佛教徒時,我真的覺得自己被他結結實實地戳中要害。回想當時我的那些問題,的確是深深陷入梵我論之中,不論是在一貫道、海清法師、某些大乘觀點、新時代觀念、當然還有信奉上帝的基督教與摩門教,都是同一個問題在作怪。當初我自以為可以圓融統攝諸法的觀點,原來正是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所反對的梵我論,那個打擊之大,不難想像。
後來又買了一本宋老師的書「佛陀解脫大道」,花了一陣子時間,試著消化這些書,但總是有些地方無法搞懂。例如:若是真的無我,受業報的人是誰?是誰在輪迴受苦?又是誰成佛涅槃?
這些問題其實以前和大學的同學們多少都有聊過,但大多是隨興而言,也沒談出什麼結果,一方面知道佛法談無我,一方面卻陷在梵我而不自知,只是覺得最後成佛就會知道答案了,何必想那麼多?直到那個「若我不知佛是什麼,如何想要成佛?」的問題開始困擾我,才知道有些問題若是放著,終究是會反撲的,若基本的觀念不對,累積愈多的知識,只會有愈多的問題。
當時我無法了解書中對這類問題的解釋,在沒有什麼人可以請益的情況下,就試著聯絡該書的出版社,問他們說我有問題想請教宋澤萊老師,不知他們是否願意為我轉達?他們很爽快的答應了。在寄出信的不久,就收到宋老師的回信,我那時其實看不太懂他的回答,那些就跟書中的內容差不多,信件往返問了幾回,還是無法解決,於是我試著依他的教導,試寫修行日記,並把日記定時寄給他批閱,就這樣慢慢地捉到了一些竅門。
宋老師那時主要是推廣雜阿含經,在那個時代電子佛典還沒有流行(那時連網際網路都還沒開始呢),阿含經又不好找,後來知道佛光山出了一套《佛光阿含藏》,宋老師說只要買《雜阿含經》就夠了。我去電問了一下,《佛光阿含藏》全套有十六本,每本要五百元,總共是八千元,佛光書局的人告訴我,不能零買,一次要買全套。八千塊現大洋對那時還是窮學生的我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數目,但為了一探佛陀正法,似乎也沒有其他選擇了,印象中是和大學同學皮皮一起坐車去台北,找到了佛光書局,硬著頭皮一口氣就買下了全套的《佛光阿含藏》,皮皮也很辛苦的幫我扛書回到學校。回來一看,卻發現《雜阿含經》已經出到第二版了,其他的還是第一版。這時我就有疑問了,如果一定要全套購買,為什麼會有版本差別?後來想想算了,別計較這些了。
那時我一面閱讀阿含經,一面藉著寫修行日記和宋老師討論,慢慢對原始佛法有了比較清楚與全盤的理解,可惜那時比較愛玩,寫了一陣子修行日記之後,宋老師說我大概知道如何寫,就不用再寄給他看,後來我也就懶得一直寫下去了。
宋老師在佛教界算是極有爭議性的,一來大概是他對政治的傾向是批判當權者,二來是他對大乘的嚴重攻擊,三來似乎他有自稱證得慧解脫阿羅漢,所以一直被視為問題人物。不過因為他引導我進入阿含的世界,所以我對他是很感念的。不過很可惜他這幾年似乎放棄佛教而接受上帝這類思想,這是我覺得不可思議的事。不過除了繼續不可思議,我也沒有其他想法了。
在略為掌握佛法無我緣起的精神後,我試著回頭檢視過去所經驗的宗教。一貫道的確屬梵我思想,雖然我可以猜出他們會有一些解釋,但我也知道那些解釋的問題所在,畢竟我也在一貫道待了許久,是大學裡一貫道的主要幹部之一。而且他們「五教合一」其實合不起來,在佛法方面的解釋也有許多關鍵的錯誤,我想勸那些在一貫道卻願意學習佛法的人,放棄一貫道所教導的那些,直接回歸佛陀本懷吧。
再看清海法師,她的「梵我觀」不算明顯,她主要的問題是在佛法的解釋上不正確,她的後期幾乎和佛法脫鉤,所以不要用佛法去看待她會比較容易了解。她的教導可算是一種修行,但不是佛法的修行;他的教導和佛法是不同的兩回事,許多觀點也不符合佛法,就把她視為某種新興教派即可。
再檢視大乘佛教,我一度以為大乘佛法有問題,就如宋澤萊老師所批評的一般。但略為研究一些資料後,發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大乘佛法其實也有很多層面,這是一個演變的過程,這其中的確有問題,但是要一一分析其中的原因才行,有空再來談這方面的心得。
至於新時代的運動,可說極大部份都是梵我論,脫離不了「大我」觀點,完全不同於佛法。不過他們常常喜歡和佛法攀關係,甚至我還聽過自稱比佛陀還厲害。不過我對「克里虛那穆提」和「奧修」這二者看法就有點不同於其他了。
先談「奧修」,奧修有時會說「我是矛盾的」,我相信那是真的;他說他在遊戲人間,我也相信他不是開玩笑。他知道許多事,他在不同時期與場合會談不同的內容,如果有人說他矛盾、不合理,他一律承認。他覺得他談佛法時,似乎不會陷入梵我的問題,不過很多內容都不是正統的佛法,交雜了太多其他宗派的想法,都混在一鍋一起煮了。也因為他談的太多太雜,我覺得他的許多「門徒」只聽到自己想聽的那一部份,只學到自己想學的方法,所以我不覺得奧修的教導有什麼太大的幫助,而且可能得到反效果,甚至門徒假借修行之名,以逞一己之欲,愈走愈偏了。如果有人學的很好,我想那也只是個人資質與因緣,與奧修的教導並無太大的關係。
最後談「克里虛那穆提」,我發覺他的觀點也是符合佛法中的「無我」,很多人也對他的教導深表激賞。不過,根據我自己多年的心得,他的教導起初令人振奮激昂,但那些人事後卻往往落入眼高手低之困,甚至有找不到下手處的窘境。有人說他的教導和禪宗一般犀利,這裡我借用六祖壇經的一段話來描述「克里虛那穆提」的教導:「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這句話我是褒貶皆有,他的教導很多人都無法正確受用,只是變成某種知識,口中會說「克里虛那穆提」那一套,但他們的行為一下子就被看出破綻。相較之下,我認為原始佛法是三根普被的法門,我是不喜歡比較法門,不過優劣高低,相信不難分別。
接觸阿含佛法,真的是我一生中少數幾件重大的因緣之一,當初甚至有一種感動,自思我是何德何能,當大家都誤解佛法之時,我卻有機會接觸佛陀本懷?到了現在,阿含學算是比過去興盛許多,原始佛法與南傳的教導也比較容易在台灣看到,希望真的想學佛法的朋友,能由阿含入手,這是我自己的心得與期盼。
(待續..)
參考閱讀:宗教歷程 (上)
- 發表新回應
- 瀏覽次數:18273
回應
答客問 : 宋澤萊 and 克里希那穆提
修行日記
學長:
請問修行日記是寫些什麼啊?類似讀書或讀經心得、筆記之類的嗎?還是打坐心得、紀錄之類的?純好奇。@@ 感覺若有時間,每日透過紀錄,檢視自己是否如理思惟、作意也是頗不錯的點子(只是要有時間><).
另,學長的宗教體驗好早啊!不過,好像並沒有點出接觸宗教的關鍵問題?純粹只是看完後直覺提問...可以不用太理會.
最後,學長接觸好多種宗教,沒有錯亂,還能聽聞佛法正法,還真的是頗厲害:)
best,
belle
RE : 修行日記
我在網路上找到一些宋老師的修行日記,可供參考看看。
http://www.tt034.org.tw/newrain/magazine/rain/rain-33.htm#宋澤萊修行日記
「接觸宗教的關鍵問題」是指為什麼接觸宗教嗎?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這方面很有意思。 :)
謝謝學長提供!大概了解了。快速讀完後,簡短分享兩點閱後心
謝謝學長提供!
大概了解了。快速讀完後,簡短分享兩點閱後心得。
周老師的部份日記是佛法知識紀錄、解說,剛好這幾天也想起這個,深感只是把佛法當知識理解,而無法落實於生活中所面臨的大大小小事情,似乎難以讓人對佛法升起淨信。個人想,這實在也是真正要修習佛法者的警惕啊!
至於觀身的紀錄,不少部份似乎都是「觀想」身不淨(由意念主導,而產生對內身的厭惡,甚至因此還產生噁心),而非就現實身體變化,以無常觀之。這似乎非阿含的教導?提這個重點並非要批判周老師,而是藉此釐清四念處的概念(就之前讀阿含所學的四念處似乎不是這樣?),趁機來複習一下XD。
回頭找了雜阿含的記載,雜阿含卷24,似乎把四念處的幾種應用狀況說得頗清楚?
609經:(以「觀內身」/自身說明,觀的重點是「集」、「滅」)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念處集、四念處沒。諦聽,善思。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610經有提到,四念處「集」會帶來「世間憂悲」(苦集)。
609經的「集、滅」在615經以「前後昇降」換言之(「學四念處善繫心住,知前後昇降」),不過,615經也有把610經的「世間憂悲」以「內身」/個人角度說得更清楚: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應如是學四念處善繫心住,知前後昇降。所以者何?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心、不解脫皆如實知。」
也就是要能觀察到自身的「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心、不解脫」。
周老師提供的觀身筆記,似乎比較是紀錄身體當時的狀態,而非察覺因身體狀況而產生的感受、心法(想法)[有一兩則有提到不舒服,但就這樣,沒有下面的一步-->],然後以「正智正念」(610經)調伏之。當然,也可以把這視為老師觀身有成,以至於觀察身體的變化而沒有作意受想思。不過,這又會被他自己提供的後面幾則(因收到其他佛學者的批判,口說不在意,卻心懸意念之)所推翻XD
由此而來的個人想法與體會是,若會執著身體,那麼,身體不適所帶來的苦受可能會相對強烈,若又是意志不強的人,若不透過看醫生或服藥減輕身體不適所造成的苦受,可能很難以正智正念調伏之。
另外,611經與615經還有提到觀四念處可以調伏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個人覺得這個很難!]。
另也還有四念處深入細微觀察應該能會與七覺支連通。
以上若有理解錯誤之處,還望學長不吝指正。
祝福慧增長!
belle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