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要義是出自「福嚴慧日影音中心」,內容剪輯自厚觀法師對一百卷《大智度論》的完整解說,從中擷取部分重要法義而成。
本站則是將其 Youtube 的內容內嵌進來。
- 001 《大智度論》立名之由來
- 002 《般若經》的部類
- 003 龍樹菩薩是佛教第一位大乘論師
- 004 龍樹菩薩的著作
- 005 《大智度論》所引用的《阿含經》
- 006 《大智度論》的組織架構
- 007 《大智度論》舉各家之說,而以無執性空為依歸
- 008 《大智度論》對佛法的根本立場
- 009 若能離戲論,則一切法門都能知諸法實相
- 010 概述《大智度論》之主要內容
- 011 是否聽聞佛名便能得道
- 012 研讀《大智度論》的參考資料
- 013 佛菩薩能否滿眾生願
- 014 佛為何命須菩提為菩薩說般若波羅蜜
- 015 佛為菩薩廣說諸菩薩行故說《般若經》
- 016 佛欲令菩薩增益念佛三昧故說《般若經》
- 017 上座部與大眾部對佛陀觀的看法
- 018 佛欲說第一義悉檀相故說《般若經》
- 019 四悉檀(總說)
- 020 世界悉檀
- 021 各各為人悉檀
- 022 對治悉檀
- 023 無常觀、無我觀,為何是對治悉檀
- 024 第一義悉檀(之一)
- 025 第一義悉檀(之二)
- 026 時間性空:時間劫、功德劫
- 027 戒律屬於世界悉檀,佛為何要制戒
- 028 佛法有五種人說
- 029 佛入涅槃前,阿難請問佛四個問題
- 030 佛入涅槃前,回答阿難四個問題
- 031 大迦葉指責阿難犯六條罪
- 032 阿難得漏盡,以神力重返參加結集
- 033 佛、世尊的意義
- 034 阿羅漢與佛的差異
- 035 如來、應供的意義
- 036 佛善於調伏眾生
- 037 佛是天人師
- 038 放牛人問難佛:是否知道放牛之法
- 039 佛何故不答十四無記
- 040 心解脫、慧解脫
- 041 佛入滅前,阿難不證阿羅漢的理由
- 042 菩薩的意義
- 043 要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真正的菩薩
- 044 說一切有部對菩薩的看法
- 045 布施波羅蜜圓滿(部派說法)
- 046 持戒波羅蜜圓滿(部派說法)
- 047 忍辱、精進波羅蜜圓滿(部派說法)
- 048 禪、般若波羅蜜圓滿(部派說法)
- 049 大乘評論部派之六度圓滿說
- 050 最後生菩薩為何生在兜率天
- 051 現在是否有十方佛
- 052 若現在有十方佛,為何不來度眾生
- 053 陀羅尼的意義及其種類
- 054 能忍諸惡而不瞋,讚歎供養而不喜
- 055 三三昧、三解脫門
- 056 天眼通能知未來
- 057 如何破四種魔
- 058 業力不失,常追逐造業者
- 059 十二因緣
- 060 佛說諸法如幻化等十喻的意趣
- 061 諸法如幻的意義
- 062 《德女經》:無明、貪欲在哪裡
- 063 無智人見陽焰,誤以為有水
- 064 諸法如水中月
- 065 諸法如虛空無相,無智人見有我法相
- 066 諸法如響(回響)
- 067 諸法如犍闥婆城
- 068 諸法如夢
- 069 諸法如影
- 070 諸法如鏡中像
- 071 諸法如化
- 072 為何僅以幻化等十事來譬喻空
- 073 二種菩薩:生死肉身、法性生身
- 074 文殊菩薩本緣(上)
- 075 文殊菩薩本緣(下)
- 076 發願不同,果報有別
- 077 念佛三昧
- 078 請轉法輪、請佛住世
- 079 常行懺悔、隨喜、勸請諸佛,轉近得佛
- 080 十種根本煩惱
- 081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 082 佛以何因緣而笑
- 083 般若攝導萬行,萬行莊嚴般若
- 084 有三障故,不能見佛聞法
- 085 墮八難,無法聽聞佛法
- 086 五蘊空無我,誰生誰死
- 087 佛受九罪報
- 088 大乘對佛受九罪報的看法
- 089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 090 目連以神通測試佛聲音傳多遠
- 091 普明菩薩從他方佛國來見釋迦佛,聽法無厭
- 092 須菩提無諍三昧第一、解空第一
- 093 舍利弗不知鴿子本末因緣
- 094 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法(六解)
- 095 實相般若,離四句絕百非
- 096 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
- 097 布施的利益
- 098 好樂布施的人是智者
- 099 布施能得世間樂及出世道果
- 100 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的布施
- 101 不清淨的布施
- 102 清淨的布施
- 103 布施離惡得善
- 104 如何布施能讓福報增多
- 105 不惜身命布施,是內財布施
- 106 法布施的定義
- 107 法布施的功德:一花、十果
- 108 法施與財施之優劣
- 109 波羅蜜的意義
- 110 布施福德,依發心、物品、福田而有差別
- 111 布施應捨財,為何說無所捨
- 112 一境四心,不實故空
- 113 施者不可得
- 114 一人遇二鬼爭食而體悟無我
- 115 自殺是否有罪
- 116 若無我,誰受罪福、誰得解脫
- 117 布施生持戒波羅蜜
- 118 布施生忍辱波羅蜜
- 119 布施生精進波羅蜜
- 120 布施生禪波羅蜜
- 121 布施生般若波羅蜜
- 122 戒、尸羅、律、律儀之意義
- 123 戒相:身口八種律儀及淨命
- 124 持戒的功德
- 125 破戒的過失
- 126 不殺生為最大的布施,殺生有十罪
- 127 思惟不殺之理
- 128 偷盜戒(不與取戒)
- 129 偷盜有十種罪
- 130 尸羅波羅蜜的意義
- 131 邪婬有十罪
- 132 妄語之失,實語之利
- 133 妄語不好,為何人還會妄語
- 134 佛勸誡羅睺羅勿妄語
- 135 妄語有十罪
- 136 飲酒有三十五種過失
- 137 在家持戒亦能出離,為何要出家受戒
- 138 道德規範、生活規定、僧團公約
- 139 戒律儀、根律儀
- 140 因持戒引生增上戒、能生三種施
- 141 因持戒能生忍辱
- 142 因持戒能生精進
- 143 因持戒能生禪定
- 144 因持戒能生智慧
- 145 眾生無實,罪不罪不可得
- 146 忍的意義:忍耐、體認
- 147 修眾生忍得福德,行法忍得智慧
- 148 忍恭敬供養、忍瞋恚打罵
- 149 貪著利養,破持戒皮、斷禪定肉、破智慧骨
- 150 念三種因緣得供養而降伏自心
- 151 面對瞋惱眾生如何修忍辱(之一)
- 152 面對瞋惱眾生如何修忍辱(之二)
- 153 面對瞋惱眾生如何修忍辱(之三)
- 154 面對瞋惱眾生如何修忍辱(之四)
- 155 面對瞋惱眾生如何修忍辱(之五)
- 156 忍寒熱、飢渴、老病死等非心法
- 157 菩薩為何要留惑潤生
- 158 留惑潤生,忍煩惱而不斷盡之方法
- 159 於十四無記觀察無礙,是為法忍
- 160 三種行清淨,具足忍波羅蜜
- 161 精進的要義:斷惡修善
- 162 非僅以福德得佛道,要須精進求定慧
- 163 精進的利益
- 164 如何增益精進(上)
- 165 如何增益精進(中)
- 166 如何增益精進(下)
- 167 精進的相貌
- 168 菩薩真實的精進
- 169 依禪定才能引發神通、無漏慧
- 170 禪定的前方便
- 171 呵五欲(總說)
- 172 呵五欲
- 173 呵聲欲
- 174 呵香欲
- 175 呵味欲
- 176 呵觸欲
- 177 除貪欲蓋
- 178 除瞋恚蓋
- 179 除睡眠蓋
- 180 除掉悔蓋
- 181 除疑蓋
- 182 行五法
- 183 呵五欲之種種譬喻
- 184 禪、定、三昧、三摩鉢底
- 185 四禪的禪支
- 186 菩薩禪與餘人禪之差別
- 187 取亂相能起瞋,執定相會生著
- 188 觀五蓋實相即是禪實相
- 189 何謂諸法實相(上)
- 190 何謂諸法實相(下)
- 191 智者入三門,觀一切佛語皆實
- 192 蜫勒門
- 193 阿毘曇門
- 194 聲聞的空門(之一)
- 195 聲聞的空門(之二)
- 196 聲聞的空門(之三)
- 197 大乘空門:自性空
- 198 邪空與真實空之差異(上)
- 199 邪空與真實空之差異(下)
- 200 結說三門:蜫勒門、阿毘曇門、空門
- 201 般若無相,如何能得般若
- 202 要行幾波羅蜜才能得般若波羅蜜(上)
- 203 要行幾波羅蜜才能得般若波羅蜜(下)
- 204 不行、不得一切法,得般若波羅蜜
- 205 菩薩道中為何要說聲聞的三十七道品
- 206 菩薩亦學三十七道品的理由(上)
- 207 菩薩亦學三十七道品的理由(下)
- 208 眾生心病各異,佛以眾藥醫治
- 209 三十七道品以十法為根本
- 210 三十七道品之次第
- 211 依四念處破四顛倒
- 212 如何修身念處(上)
- 213 如何修身念處(下)
- 214 如何修受念處
- 215 如何修心念處
- 216 如何修法念處
- 217 四念處主要以智慧為體
- 218 大乘的身念處
- 219 大乘的受念處
- 220 大乘的心念處
- 221 大乘的法念處
- 222 四正勤(四種精進)
- 223 大乘的五根
- 224 大乘的七覺支
- 225 大乘的八正道(上)
- 226 大乘的八正道(下)
- 227 禪定、三十七道品、三解脫門之道次第
- 228 無相三昧
- 229 能觀空,名為真修定之人
- 230 眾多禪定法門中,為何唯三三昧可稱為解脫門
- 231 三解脫門與十六行相
- 232 三三昧與三解脫門之法門分別
- 233 無自性的意義
- 234 大乘的三解脫門(上)
- 235 大乘的三解脫門(下)
- 236 聲聞與大乘三解脫門之比較
- 237 經說涅槃一門,為何要說三解脫門
- 238 三三昧與共相智慧相應,是真實觀
- 239 菩薩的四禪
- 240 四無量心的意義
- 241 眾生緣慈、法緣慈、無緣大慈
- 242 如何修慈無量心
- 243 從利益眾生的角度談三種慈
- 244 凡夫、二乘、佛菩薩行四無量心之差別
- 245 《金剛經》說「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的真義
- 246 大乘的四無量心
- 247 念佛:四種念佛法門
- 248 稱名念佛,念佛的十種名號
- 249 解脫知見的意義
- 250 三法印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 發表新回應
- 瀏覽次數: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