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http://www.ylib.com/ymba/reading/default.asp?DocNo=66 , http://www.ylib.com/ymba/reading/default.asp?DocNo=67
編按:YMBA為你獻上一本兼具歷史閱讀樂趣及產業智慧啟發的新書《鬼才2.0.1》;這本書為你細數了早年的電腦及網路發展的風流事蹟,且來看看曾經有機會踏進PC聖殿的全錄,是如何錯估形勢。
研究聖地落腳
梅特凱菲(Bob Metcalfe)是著名的乙太網路發明人之一,他仍是研究生時就曾參與ARPA網的工作,後來這位哈佛博士又創辦了著名的通訊科技公司3Com。
梅特凱菲於一九七三年登場,那時他剛獲得哈佛博士,並且才在夏威夷曬了一身黝黑的皮膚,同時也從夏威夷帶回一本滿是無線封包網路概念的筆記本。帶著愉快的心情,他回到PARC全錄中心上班,思考一些先進的概念。
一九五八年以前,全錄叫做赫羅德公司(Haloid Company),之後的三年改名為「赫羅德—全錄公司」。在推出第一部真正有效率又現代化的全錄九一四型影印機時,又改名為全錄公司。
整個一九六○年代,該公司每年銷售額的增加幅度為三○到五○%,從五九年的三千兩百萬美元到六八年銷售額超過十億一千萬,而利潤高達一三八○萬。這是一家在利基市場上占有極大優勢的績優公司,並且有充裕的資金來尋求新產品線的開發。
設立全錄研究中心出自後來變成該公司執行長的麥科洛夫(Peter McCoulough)之手,他希望全錄能有一個像貝爾實驗室風格的機構,一個由全國頂尖人才進行純粹的研究工作,不必考慮短期利潤的地方。
開拓未知的溫床
PARC的第一位主管是佩克(George Pake),當全錄力邀時,他才剛辭去一所大學的行政職。佩克一就任新職,就邀請泰勒擔任這家研究機構在規劃及人才延聘方面的顧問。泰勒於一九六九年離開五角大廈,並在猶他大學待了一年左右。泰勒在創立ARPA網那段期間,曾招攬許多一流人才並負責管理,對延聘人才以及如何吸引這些人頗有辦法。他主張機構設立的地點必須靠近擁有優秀電腦學系的名校,而且應該設在加州,因為這個地方最容易吸引各地的人才。
地點選擇變得非常簡單:全錄PARC就設在史丹福研究園區。
個人電腦網路的先行者
在泰勒推薦下,也延聘了於七一年離開BBN的艾爾坎德(Jerry Elkind)。他與泰勒是NASA同僚,後來又接受泰勒的ARPA研究資金贊助。艾爾坎德被任命為電腦科學實驗室經理,而泰勒則是電腦科學實驗室的副理(也就是說他雇用了他的上司)。泰勒和艾爾坎德不同,他沒有受過電腦學方面的訓練,八年後他正式升為經理。但是他在管理及延攬人才方面的長才,讓 PARC 成為開拓電腦科學未知領域的溫床。
泰勒親手挑選的電腦學者來這兒後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他們可以依照自己的直覺或是執著行事,而且研究經費從不匱乏。
結果,根據梅特凱菲的說法,他獲得他們完全忠誠的回報,「泰勒是電腦科學實驗室的精神領袖。是他招攬我們所有人,並且照顧我們。他自己並不是一位電腦學家,但他有種本事,可以做出精準的判斷,並且吸引科學家來,保護他們免於外界的干擾。能在他領導下的實驗室中工作是種榮幸」。
全錄對研究未來辦公室的「資訊系統」有強烈企圖心。電腦可能創造出「無紙張辦公室」的想法正廣泛流傳,辦公室將變成一個很難銷售影印機的地方。但是,如果全錄可以站在科技的最前線,就能一直領先競爭者;也就是利用辦公室中的電腦科技,讓辦公室更好、更有生產力,成為更舒適的工作環境。
一九七三年四月,大約是梅特凱菲剛到任時,PARC創造出一部叫做「奧圖」的個人電腦。它是由蘭波森(Bulter Lampson)及薩克(Chuck Thacker)設計的,他們也都是泰勒於七一年延聘的人才,當時這兩人創立的柏克萊電腦公司正急速走下坡。
到七三年底,PARC大約生產了十部奧圖電腦,一年之後則到達四十部。這是第一部現在我們所謂的個人電腦的具體,也就是放在辦公室大樓的每張辦公桌上,只企圖服務一個人,並且與其他的奧圖電腦相連接。它有鍵盤、滑鼠及螢幕,他們稱它為「個人分散式電腦」,與里克萊德為了節約及效率而「分散」電腦資源的概念相呼應。因為做到了個人化,所以他們也達到「人與機器共生」的要求。
奧圖電腦比拙劣又複雜的天鷹座電腦早一年誕生。IBM的個人電腦直到一九八一年才問世,而第一部內建聯網功能的麥金塔電腦,於八四年才誕生。至於價格達二十萬美元以上的奧圖電腦則早已經上市了,根據梅特凱菲的說法,這部電腦是未來的象徵。
八○年代中期後,PARC的研究學者開始著手創造個人電腦網路,或是梅特凱菲所說的「個人電腦的網際網路」。PARC創建了他們自己的網際網路,比世界上其他機構早了十年。
漏接未來的PC聖地
在梅特凱菲到任時,PARC就已經以諾瓦微電腦((Nova minicomputers)為基礎,建造了數部實驗性質的個人電腦,約為微波爐般大小,他們甚至有簡陋的區域網路將它們連接在一起。一旦達到十五部電腦,則區域網路就可以用電纜線連接起來。其中一位常駐的網路研究學者是西蒙伊(Charles Simonyi),早在十幾歲時他在家鄉匈牙利的一家電腦中心當警衛,自此展開他的電腦職業生涯,畢業後,他獲得免費學習程式設計的機會。
梅特凱菲記得,「他正在從事類似ARPA網的設計,但比起真正的ARPA網(最早的網路,由美國國防部支持,並以大型主機互聯為主)運作要快上一千倍,只不過它是將某個區域中所有的個人電腦連接起來運作。當我到任時,他們賦予我這個專案計畫,這樣西蒙伊就可以離開,去編寫一種Bravo文字編輯器,這個編輯器後來變成微軟的Word」。
Bravo文字編輯器變成微軟Word,是全錄PARC核心問題的一個範例。幾乎從各個角度觀察,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個人電腦,其科技根源都可追溯到全錄 PARC。它就是個人電腦科技及創作力的羅馬、耶路撒冷、麥加聖地。然而,除了占有率節節敗退的雷射印表機外,卻沒有一項科技或產品與全錄扯得上關係。一本有關全錄PARC的書籍,動人心弦的標題《漏接未來》(Fumbling the Future)說明了其中緣由。
Bravo文字編輯器是最早的文字處理程式,由全錄出資,在PARC由全錄的員工開發出來,結果卻不是由全錄推入市場。全錄並沒有涉足軟體事業。最後,當西蒙伊被微軟聘用後,這項產品的概念跟著他到了新公司,而微軟Word也問世了。
奧圖電腦也開發一項關鍵的創新科技,就是知名的位元對映(bitmapping)。位元對映是一項可以將螢幕上的影像儲存在記憶體中。每個記憶體的位元都是二進位的開(on)或關(off);而每個像素與螢幕上每個小點相對映。藉由將記憶體位元對映在螢幕上,影像由數千個小點形成,不論文字資料或圖形資料皆然。
利用滑鼠來操作電腦的重心,就是利用位元對映來顯示,使螢幕上不但能顯示文字,也能顯示影像。尤其每一個像素或是小點都有記憶體中的一個位元相對映,而當時記憶體的成本非常高,一九七六年加入PARC的ARPA老兵歐斯坦指出,使用那麼多的記憶體是很大膽的舉動。
但是PARC的每個人都知道摩爾定律,「這需要膽量。在電腦領域中,膽量通常比天資還重要。在這個案例中,他們知道記憶體的成本將會下降,使得你能夠以如此揮霍無度的方式製作,卻依然負擔得起,因為終究會變得很便宜」。
第一個螢幕上的重疊視窗,由PARC的研究學者英格理斯(Dan Inglis)於一九七六年開發出來。他發明了在螢幕上移動整塊位元的程式,他稱為「位元遷移」(Bit Flit)。整個區塊位元移動的結果是讓重疊的視窗可以堆疊在螢幕上,這也是日後麥金塔電腦與微軟 Windows 的使用者介面基礎。但這時才一九七六年哪!
隨著雷射印表機及post-script程式語言軟體的開發,位元對映與位元影像又有更進一步的發展。西蒙伊記得,PARC的研究學者開發出「所見即所得」的效果:也就是印表機可以印出與螢幕上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成品,「我們將透明的股票圖樣輸入雷射印表機,印出透明的股票投影片,並將其與螢幕對照,印證了它們是一模一樣的」。
同樣的故事一再重複發生,一個產品接著一個產品,直到非常著名的「全錄圖形使用者介面」、視窗和位元對映顯示,全都像批發出售般地被盜用了,成就了蘋果麥金塔電。
全錄願景:「他人的江山」?
全錄的管理階層似乎對辦公室的未來從不在乎,研究人員之一沃諾克(John Warnock)說,「當成果呈現在他們的面前時,他們沒有將這些概念轉變成真實產品的機制。這真令人沮喪,部分是因為你告訴他們願景時,就好像對牛彈琴,然而PARC內部每天都在創造願景,卻無人認真地看待願景」。
一九七五年,時機已經有些延誤,全錄總部核准成立系統開發部門,企圖將PARC設計的發明變成產品。這個新部門就設在PARC的對街,聘請了數位科技界的先驅擔任產品經理,包括梅特凱菲(乙太網路)、西蒙伊(Bravo文字編輯器)以及薩克(奧圖電腦)。不幸的是,這個新方向卻在全錄遇上了產業景氣及獲利都嚴重下滑時。
首先,他們被聯邦貿易委員會以反托辣斯法起訴,它傑出的成功被指稱為有獨占之嫌。利潤不但受到影響,同時也因為心懷不滿的競爭者想對這個大企業落井下石,引發不勝枚舉的私人訴訟,而使獲利情況雪上加霜。一九七四年普遍的景氣衰退到了探底的地步。而全錄又花費超過十億美元收購科學數據系統公司,這是個企業史上知名的錯誤。對全錄而言,這不是投入一個全新方向的好時機。因此,他們將此計畫全部擱置。
PARC裡自相矛盾的是,當公司的名稱變成影印的同義字,而影印機也是該公司最重要也最獲利的產品時,他們卻大筆投資在可能會取代影印機地位的科技上。雖然這項投資深入未來,但照賈伯斯的看法,全錄的管理階層卻自滿於他們既有的成功技術,「PARC的人以前都稱全錄的經營團隊為色粉頭兒(toner heads),這些色粉頭兒會到全錄PARC巡視,但對所見到的成果就是沒有任何概念」。
西蒙伊有一次被要求將Bravo文字編輯器展示給董事長麥科洛夫看。數週後,一位PARC的同事,從公司總部回來,他在那裡曾與麥科洛夫共進晚餐,還請他解釋那次的展示是什麼「麥科洛夫表示:我從來沒看過打字那麼快的人」。
如果他所看到的就是這些,PARC未來的願景已經身陷泥淖了。另一方面,麥科洛夫擔任全錄執行長已經將近十二年了,在這段時間裡,該公司的收益成長了十倍;也難怪全錄管理階層就是看不出有追求另一個全新、至今尚不存在的行業需要。就像PARC裡許多人一樣,梅特凱菲開始領悟,「我們在一家影印機公司的研究中心裡。當時,我們不了解這很致命。我們自以為是在一家資訊科技研究中心,而且一旦我們研發電腦成績斐然,全錄會像他們成功建立影印機事業一樣,將我們的成果推展地轟轟烈烈。我們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才了解,我們這些概念和全錄之間,總是無法融合」。
雖然如此,PARC裡並不缺乏企業家的直覺。因為挫折感以及由史丹福大學、創投家和加州精神的助長,使得企業家文化變得相當普及,導致PARC的研究學者陸續向外尋找他們的未來。在PARC的經費協助下,多年來,使得他們理論化的概念經過實驗及測試,已有了成果。
一九七二年就到任的首批PARC電腦學研究員之一傑斯凱伊(Chuck Geschke)與沃諾克於一九八二年辭職,另開一家奧鐸畢系統公司,是以雷射列印為主的軟體創業公司,而且是蘋果麥金塔電腦最後開發出桌上排版革命的關鍵。後來許多人跟隨他們的腳步;像編寫文書處理程式的西蒙伊,後來更進一步地重新編寫成微軟Word,結果成為億萬富翁及科學慈善家。素有現代達爾文美譽的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後來在牛津大學接手西蒙伊的職位,執教普通科學。
批評全錄任由那麼多具有高獲利價值的產品從指間溜走是輕而易舉之事,但是該公司仍值得推崇,正如泰勒指出的,全錄PARC開發的雷射印表機,是最接近它核心事業的產品,「我們製造了第一部雷射印表機,正確地說,全錄人因為這件產品而受益,其收益完全超出他們為研究一再付出的投資經費,因為單這一件產品就為他們建立了十億美元的事業。任何的爭論往往都有兩面。你可以談論他們因此受益的事物,或是談論他們不屑,而昇陽、蘋果電腦、阿波羅(Apollo)、迪吉多和微軟全都受益良多的事物」。
然而,即使是泰勒最後也走人了。迪吉多在帕羅奧圖的心臟地帶設立一家系統研究中心,而泰勒推論,以研究電腦而言,一家電腦公司的研究中心應該會比一個影印機(及印表機)公司的研究中心更好。舊日PARC的成員中,追隨泰勒離開的也不少。
全錄做過較聰明的商業決策之一是,透過它的創投部門適度地投資了蘋果電腦。因為這層特殊關係,加上PARC與蘋果電腦總部往來頻繁,賈伯斯受邀拜訪全錄的研究團隊,企圖將未來的電腦變成事實。
賈伯斯於一九七六年成立蘋果電腦。第一部大眾化的個人電腦 Apple II 一上市就大為轟動,而且讓賈伯斯成為一個全新產業的知名人物。蘋果電腦第一階段的成功於七九年十二月達到高峰,賈伯斯滿二十二歲時有幸受邀參觀全錄 PARC,觀看奧圖電腦以及那兒所有新發明。泰斯勒是參與者之一,「因為全錄的投資條件中有一項承諾,蘋果電腦的人員可以來參觀PARC進行的研究。讓這些曾經是我們的競爭者進來,許多人對此相當惱怒,因此他們很難找到人願意做示範」。
蘋果電腦裡有好幾個人一直催促賈伯斯「趕快到全錄PARC,看看他們在做些什麼。」於是,他做了第一次拜訪,然後回來與全錄創投夥伴及他的蘋果電腦開發團隊坐下來研究,全力投入開發「麗莎電腦」,這是計畫中繼 Apple II 之後更高階的辦公室系統。但是第二次的示範卻因為爭論橫生,拖了很長的時間。
偉大的剽竊
研究員戈德伯格(Adele Goldberg)被指派做示範,而且故作莊重,「賈伯斯請求——但事實上是要求讓他整個程式設計小組都能看到Smalltalk系統(一種高階程式語言環境)示範。然後,科學研究中心的主管請我做示範,我回答:『恕難照辦。』我和全錄的執行主管大吵一架,我告訴他們這等於是將全部的技術拱手讓人。我表示除非是命令,否則我不做示範,因為這的確是他們的職責,而他們真的就下了命令。因此我為他們展示整套的 Smalltalk。我和他們小組中的一名成員是熟識,他後來告訴我,他們回去將他們本來要製造的產品徹底地重新設計」。
Smalltalk程式語言開拓了蘋果麥金塔電腦的圖形使用者介面,它第一次出現商業上的螢幕圖示(icon)。賈伯斯還記得那次場景,「其實,他們向我展示了三樣東西。但我完全被第一個東西吸引住,根本沒有注意另外兩項東西。我的注意力全集中在第一樣圖形使用者介面。我認為那是我一生所看過最好的東西,在短短的十分鐘內,我就很清楚,有一天,所有的電腦族都將使用它操作電腦」。
麗莎電腦設計小組的成員哈特金森(Bill Atkinson),後來也加入麥金塔電腦設計小組,他還記得:「我們在那一個半小時中獲得啟發,基本上,這對我們所堅信的理念是種支持,這個理念就是以更圖形化的方式來操作電腦,讓商業電腦更容易使用」。
對泰斯勒而言,顯然這位蘋果電腦年輕的創辦人,行事作風與全錄的執行主管完全不同,「賈伯斯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質。在看了一個小時的示範後,他們就了解我們的技術,這表示他們比那些已經看了數年示範的全錄高階主管了解得還要多。而在當下那一刻,我心裡想著『我選錯公司了』。我需要到一家像蘋果電腦這樣的公司」。
幾個月之後,泰斯勒就真的跳槽到蘋果電腦,擔任首席科學家,並且一待就是了十七年。現在,賈伯斯對圖形使用者介面所做的努力,使外界封他贏得了電腦書呆子的聖杯。賈伯斯「棒得不得了」的麥金塔電腦,在早期也曾飽受許多的錯誤之苦,但最終還是於一九八四年在強勢宣傳下問世,結果直接打擊到全錄從未上市或普及化的奧圖電腦。
正如賈伯斯所言「基本上,他們是影印機的巨人,對電腦或電腦的功效根本沒有概念。他們在這次電腦業大勝利中挫敗。全錄原本可以擁有今天的整個電腦業,原本可以是一家比它現在規模大十倍的公司,可以成為九○年代的IBM,甚至可能成為九○年代的微軟」。
也許,全錄因為反托辣斯法的嚴重束縛,致使規模無法更大,或者無法在一個新領域中同樣支配著市場。雖然他們並沒有因為PARC所發明的科技(除了雷射印表機),而增加獲利,然而個人電腦產業卻使得這些科技的發明能夠被世人所用。
賈伯斯喜歡引用畢卡索佐證這段史實,「畢卡索有句名言:『優秀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則是剽竊。』(畢卡索這句話,也是剽竊詩人艾略特所寫的」不成熟的詩人模仿他人;成熟的詩人則是剽竊他人。」)我們對剽竊偉大的概念一直不覺得有什麼羞恥,而且我認為麥金塔電腦之所以那麼出色,部分是因為……他們將一種非常自由的藝術氣息帶進這項成果中,希望將其他領域中最好的東西吸收到這個領域來」。
──摘自《鬼才2.0.1》第七章
- 瀏覽次數:19800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