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因心的意思是這一類的心沒有稱為「因」(或「根」)心所的心,「因」是幫助心穩定的因素,所以無因心比有因心較弱。
「無因」很容易被誤解為「沒有原因」,其實是指沒有「貪+痴」、「瞋+痴」、「痴」、「無貪+無瞋」、「無貪+無瞋+無痴」這些因,所以才稱為無因,並不是沒有任何原因而突然出現的心。
十八無因心可分為三組:七種不善果報心、八種善果報無因心、三種唯作無因心。
■ 七種不善果報心:
1.眼識與捨俱行
1.耳識與捨俱行
3.鼻識與捨俱行
4.舌識與捨俱行
5.身識與苦俱行
6.領受與捨俱行
7.推度與捨俱行
不善果報心本身並非不善,也不會造下惡業,這是指它們是由不善業產生的果報,這一類心本身是無記的、不造業的。
前五者為五識,以眼識為例,「眼識」是依靠眼根(眼淨色)而生起,其作用只是直接與立刻地看及識知顏色。其他四識也依靠各別的淨色而生起,它們的作用也只是純粹識知各自的目標,也就是:聽聲音、嗅氣味、嚐味道、感受觸覺。
再以眼識為例,稱其為「不善果報心」,是因為眼識的目標是不可喜的,例如看到不美好或不喜歡的東西。不過再怎麼不可喜的目標,它的影響還是很弱的,所以感受是「捨受」,眼、耳、鼻、舌四識都是如此。只有不善果報身識是「苦受」,因為目標對身根的撞擊力強,所以感受是苦受。在全部的心當中,只有此心是唯一的「苦受」。
「領受」與「推度」也是果報心。「領受」是緊接在「五識」之後生起的心,作用即是領受五識的目標。而「推度」則是在領受之後生起,作用是推度或檢查該目標。
■ 八種善果報無因心:
1.眼識與捨俱行
2.耳識與捨俱行
3.鼻識與捨俱行
4.舌識與捨俱行
5.身識與樂俱行
6.領受與捨俱行
7.推度與悅俱行
8.推度與捨俱行
這八種善果報無因心與前面七種不善果報心大致差不多,主要不同在於底下幾點。
「善果報無因心」加上了「無因」二字,是因為「不善果報心」一定是「無因」的,所以不用加「無因」來強調,善果報心則有「有因」的也有「無因」的,故要特別加以區別。
不善果報心是因為目標為不可喜的,而善果報無因心則是因為目標是可喜或極可喜的。
眼、耳、鼻、舌四識與不善果報心一樣,因為目標撞擊力弱,所以皆為「捨受」。唯有身識因為目標的撞擊力強,故為「樂受」。樂受比悅受還強烈,在所有的心中,只有此心是唯一的「樂受」。
「八種善果報無因心」比「七種不善果報心」多了一組「悅俱推度心」,這是因為當目標為極可喜時,推度心就會是悅俱的。
■ 三種唯作無因心:
無因心除了有十五個果報心,還有三個唯作心,分別是:
1.捨俱五門轉向心
2.捨俱意門轉向心
3.悅俱阿羅漢生笑心
五門轉向心,是當目標撞擊根門時,在五識生起之前先生起的心。在心路過程中,當五根門接觸到目標,五門轉向心會先生起,作用是轉向該目標,隨後依序生起的是五識心、領受心、推度心,這三者就是之前介紹的無因果報心。
意門轉向心有二種。一種是發生在五門心路過程,會在推度心之後生起,此時稱為「確定心」,以確定所識知的目標。若是在意門心路過程生起,作用則是轉向至呈現在意門的目標。
阿羅漢生笑心,是阿羅漢才會有的心,當然也包括佛陀與辟支佛。經典中常可看到佛陀於某地突然微笑,就是此心的作用。經中也常會有其他尊者或比丘詢問佛陀,佛陀就會告知微笑的因緣。生笑心是唯作心,所以不會造業,也不是果報心。
以上這些心似乎比較不易理解,尤其是和心路過程有關的心,到了《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四章,就會有更清楚與有趣的解說了。
- 瀏覽次數:23418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