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禪為何會有「捨」?

這二天聽了莊春江居士的「佛經如何出現」與「禪定與證果」,值得推薦。

 
其中有一段提到三禪的描述:「比丘離喜、貪,捨心住……」
 
過去曾對此有疑惑,「捨」是四禪的禪支,為什麼三禪就有「捨」,這要如何解釋?
 
莊居士對照南傳的經文為大家說明,此處的「捨」主要是指平靜的意思。二禪的禪支有喜與樂,證入三禪後,喜止息了,這已經開始趨向平靜,以上是南傳經文的說法,北傳則是用「捨心住」來形容。到了四禪,連「樂」也止息,達到了完全的平靜,此時「捨」就成了四禪的禪支。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回應

每一個都有捨,只是捨到四禪的時候,已經捨無可捨,所以是捨的終極。

應該這樣說,練的狀態,時時刻刻都在捨,最後捨無可捨,離無可離,就是四禪。

 

Long兄提到看到白光之後,一下子時間就過去很久,頂多是欲界定,這是沒錯的,而初禪會在欲界定之後,如果練通了,會在白光之後,意識轉變之後,升起一種覺知,這種覺知和表層的意識不同,這種內在的覺知的升起,就是四禪定的狀態了。

欲界定是昏昧的,四禪定是清明的,卻不是置心一處的清明,置心一處連入定都沒有,而是入定的前奏而已。

欲界定不是錯,只是還沒清乾淨而已,繼續練下去,一年兩年,每天持續的欲界定,就會清乾淨了。

清乾淨之後,就會體會到四禪定的世界了。

 

四禪定之後,很快就會升起似相,也就是光明,這是練出來的心得,如果與古經典所有不同,還請heaven兄指教。

 

 

Long兄所說的不看光就沒有光,這不屬於入定態,而是屬於氣功態的狀態,氣功態的狀態,把注意力專注於眼前,就會看見光,不注意眼前,就不會看見光,這是屬於注意力的轉移。但是在入定態,注意力已經鬆開了,無法以後天意識做一個控制,心念也鬆開了,無念,只能被動的覺照,無法起心動念,告訴自己要不要看。

倘若在入定態當中,起心動念,告訴自己要看,或者不要看,光是這個念,就可以擠出入定態了。

然而在入定態當中,有沒有光?

有的。

知不知道有光?

知道的。

能不能看光?

不行的。一動念就出來了。

 

 

 

發表新回應

借我放一下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