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平實陷阿含於不義

 

這篇是整理蕭平實的弟子言論中的錯誤, 蕭平實著作阿含正義, 想表達其教理源出阿含, 然其教理謬誤頗多, 只能說是陷阿含於不義。

 


蕭平實說阿含經談八識,這是最主要的錯誤, 阿含經很清楚是六識論, 四部阿含都有相同的記載,我相信這是不用多加解釋的鐵證了。

《長阿含經》卷8:

「復有六法,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

(CBETA, T01, no. 1, p. 51, c19-20)

 

《中阿含經》卷7〈3 舍梨子相應品〉:

「云何知識如真?謂有六識: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是謂知識如真。」

(CBETA, T01, no. 26, p. 464, a13-14)

《雜阿含經》卷2: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

(CBETA, T02, no. 99, p. 9, c16-18)

《增壹阿含經》卷46〈49 放牛品〉:

「彼云何名為識?所謂六識身是也。云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識,是謂為識。」

(CBETA, T02, no. 125, p. 797, b25-27)

 


蕭平實說「意根」是第七識,理由如下:

1. 根據阿含經,意入處是屬於心意識的名法。

2. 意根與法塵因緣和合生意識,若意根是意識,則意識生意識,這是不可能的。

3. 意根並不是意識,否則十八界的意根與意識就重覆了,只剩下十七界。

4. 因此證明意根是第七識。

以上除了第一點之外,其餘的推論都有問題。

雖然在阿含經中沒有針對意根詳細解釋,但在論藏中卻有符合阿含經的說明。南北傳論藏皆有此說,即六識皆可為意根。理由是前識無間滅生起後識,因前識為後識所依,故以前識為意根,能生意識故。

在十二緣起中,識可生起名色,而名色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故識可生起識,並非不可能。

再者,十八界的劃分有其作用,並非同類就要合併,例如眼耳舌鼻身皆為色法,也可以擴展為不同界,故意界與六識界作用不同,當然也可以擴展成不同界。

反之,若立意根為第七識,不但沒有任何合理的理由,如此一來十八界就變成十九界,若再安立第八識,就有二十界了,這種論調反而有違阿含經中十八界的教導。

 

 
ps. 底下有較詳細談論意根
 

 


蕭平實根據底下雜阿含287經「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經文,認為此識並非六識,而是不生不滅的根本識、第八識。

《雜阿含經》卷12:「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CBETA, T02, no. 99, p. 80, c2-3)

蕭平實他們可能是誤以為「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意思是指溯源到了識,就再也無法往上找到來源,故誤認為此識是最根本的源頭。

實際上此句的意思應該是觀察到名色的生起是來自於識,再向上溯源時,發現識的生起是來自於名色,所以才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因為又返還回到名色,再也沒有不同的來源了。

參考底下的長阿含經,就可以很清楚看到這個道理。

 

《長阿含經》卷10:

「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略....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CBETA, T01, no. 1, p. 61, b12-20)

 

上面的經文很明白指出,識是名色的緣,名色也是識的緣。底下雜阿含經也有同樣的義理,尊者摩訶拘絺羅提出了一個比喻,名色與識,就像三蘆相依,互為所緣。

《雜阿含經》卷12: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此義云何?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CBETA, T02, no. 99, p. 81, a29-b8)

 

可見此「識」並不是什麼第一因或根本識,此「識」依然是緣生法,緣名色而生。同樣在雜阿含287經中,也提到若要滅苦,則此識亦要滅。由此可見此識根本不是什麼不生不滅的根本識,其同樣也是生滅的緣起法。

《雜阿含經》卷12:「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CBETA, T02, no. 99, p. 80, c12-17)

蕭平實自以為找到阿含經中的密意,看來只是自己的猜想,無法通過經文的檢驗的。

 

後記:

 
後來又有蕭平實的弟子,再度提起「識緣名色」的「識」就是第八識,並引用底下經文,甚至說出【泥梨初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本際】
 
《長阿含經》卷20〈8 忉利天品〉:「泥梨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墮畜生中。此後識滅。畜生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墮餓鬼中。此後識滅。餓鬼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眾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得生人中。此後識滅。人中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CBETA, T01, no. 1, p. 133, c21-29)
 
其實他引用的經文有點斷章取義,應該引用更前面的經文,再加上適當分段,如此就很清楚了。
 
《長阿含經》卷20〈8 忉利天品〉:
若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此後識滅,泥梨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墮畜生中,此後識滅,畜生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墮餓鬼中,此後識滅,餓鬼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眾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得生人中,此後識滅,人中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後略...
(CBETA, T01, no. 1, p. 133, c19-29)
 
也就是說,蕭平實弟子以為能生起名色的「識」是「阿賴耶識」,但在此段經文中,明顯得知此「識」也是「生滅識」,也就是在前一世最後的識滅去時,下一世的初識就生起,進而因此識有名色,因名色而有六入。可見生起名色的「識」根本不是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是由前一世最後之識所緣生的。
 
「泥梨」是「地獄」的另譯,經文是說若眾生行惡,因此輪迴至地獄時,「地獄初識」會先生起,蕭平實弟子竟然說【地獄初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本際】,可見他們根本沒有理解經文的意思,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硬套入經文中,所以才有如此荒唐的結論冒出來。

 


蕭平實說阿含經有提到第八識,證據就是經文中有提到「本心」,經文如下:

《雜阿含經》卷4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彌絺羅國菴羅園中。

時,有婆四吒婆羅門尼,有六子相續命終,念子發狂,裸形被髮,隨路而走,至彌絺羅菴羅園中。

爾時,世尊無量大眾圍繞說法,婆四吒婆羅門尼遙見世尊,見已,即得本心,慚愧羞恥,歛身蹲坐。

(CBETA, T02, no. 99, p. 317, b22-27)

看到「本心」就說這是第八識,絲毫沒有任何證據,這樣並不是在經中尋找真相,只能說是在拼湊自己心中預設的答案而已。

由前後文應該很容易可以推斷,故事中的婦人因為六個小孩都往生了,所以失去心智發瘋了,後來看到佛陀,也許是因為佛陀的功德,所以婦人回復原來的心智。此時「本心」就是指原本的心智,硬說是第八識真的是太牽強了。

況且仔細研讀全經,內容也與第八識完全無關。

《雜阿含經》卷44:

 今日等正覺,  在彌絺羅國,

 菴羅樹園中,  永離一切苦,

 演說一切苦、  苦習、苦寂滅、

 賢聖八正道,  安隱趣涅槃!

 則是我大師,  深樂其正教。

(CBETA, T02, no. 99, p. 317, c23-27)

由上述經文可以得知,該經教導的就是四聖諦與八正道,這些都是佛陀最重要的教導,若忽略不知加以珍惜,反而在阿含經中挖掘自己想像中的第八識,錯用功夫實在可惜。

 


蕭平實說阿含經有提到第八識,證據就是經文中有提到「本際」,他們稱之為「涅槃本際」,經文如下:

《雜阿含經》卷26:

「聖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繫,眾生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

(CBETA, T02, no. 99, p. 183, c18-20)

 

看到「本際」就說這是第八識,絲毫沒有任何證據,這樣並不是在經中尋找真相,只能說是在拼湊自己心中預設的答案而已。

「本際」的意思就是「根本」,但說此即是「涅槃本際」,似乎只是自己的想像。

其實在更多的經文中,是用「苦之本際」來表示。如下經文:

《雜阿含經》卷33:

「眾生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繫其頸,長夜生死輪轉,不知苦之本際。」

(CBETA, T02, no. 99, p. 240, b20-21)

所以蕭平實以為是涅槃本際的第八識,其實在經文中的意思是「苦之本際」。試想,蕭平實千方百計追尋到的第八識,原來在經文中是指苦的根源,這應該是他所料未及的吧。

再看此段經文:

《雜阿含經》卷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不去本際?」

(CBETA, T02, no. 99, p. 41, c15-18)

 

經文中佛陀問弟子,眾生是什麼原因生死輪迴,不知道要去除本際?

原來佛陀認為這個「本際」是要去除的,符合上面提到這就是「苦之本際」,但蕭平實卻視之如珍寶,這真的是誤會大了。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回應

今天補充一段後記。

 

後記:

 
後來又有蕭平實的弟子,再度提起「識緣名色」的「識」就是第八識,並引用底下經文,甚至說出【泥梨初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本際】
 
《長阿含經》卷20〈8 忉利天品〉:「泥梨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墮畜生中。此後識滅。畜生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墮餓鬼中。此後識滅。餓鬼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眾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得生人中。此後識滅。人中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CBETA, T01, no. 1, p. 133, c21-29)
 
其實他引用的經文有點斷章取義,應該引用更前面的經文,再加上適當分段,如此就很清楚了。
 
《長阿含經》卷20〈8 忉利天品〉:
若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此後識滅,泥梨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墮畜生中,此後識滅,畜生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墮餓鬼中,此後識滅,餓鬼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眾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得生人中,此後識滅,人中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後略...
(CBETA, T01, no. 1, p. 133, c19-29)
 
也就是說,蕭平實弟子以為能生起名色的「識」是「阿賴耶識」,但在此段經文中,明顯得知此「識」也是「生滅識」,也就是在前一世最後的識滅去時,下一世的初識就生起,進而因此識有名色,因名色而有六入。可見生起名色的「識」根本不是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是由前一世最後之識所緣生的。
 
「泥梨」是「地獄」的另譯,經文是說若眾生行惡,因此輪迴至地獄時,「地獄初識」會先生起,蕭平實弟子竟然說【地獄初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本際】,可見他們根本沒有理解經文的意思,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硬套入經文中,所以才有如此荒唐的結論冒出來。

復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如彼增壹阿笈摩說。世間眾生愛阿 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憙阿賴耶。為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 求解心法隨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間。於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 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於大眾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 如樹依根。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有處有時見色心斷。非阿賴耶識 中彼種有斷。阿賴耶如是所知依。說阿賴耶識為性。阿陀那識為性。心為性。阿賴耶 為性。根本識為性。窮生死蘊為性等。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路。

這種宣稱有密意的,其實是很不可靠的,如果知道佛教的歷史,就會知道這些往往是後人自行添加,想用來表示自己的說法有依據。
 
是有經論提過增壹阿含經有阿賴耶。但此阿賴耶並不等於是所謂的第八識阿賴耶識。
 
每一部阿含經都說的很清楚,佛陀教導的識就是六識。六識的說法若沒有上千,大概也有上百,怎麼可能因為一句後人自稱的密意而改變?

發表新回應

借我放一下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