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諦與四法印

「云何苦如實知?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苦、怨憎會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雜阿含.344 經》

「苦」最常聽到的解釋就是上述經文中的八苦。不過看起來好像只有七苦,最後用五受陰苦做為總結。有的經文則不止八苦,有時也會看到憂悲惱苦。這些是列舉式的說明,不一定每次內容都相同,最常聽到的就是八苦。

前七苦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苦,也就是一般苦難的苦。第八苦是五受陰苦,也有譯為五取蘊苦,這就包括了一切的苦,而前七苦也都是透過五蘊感知而來的。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一切有為法皆包含在這五種法之中。簡單來說「色」就是地水火風四大、物質,「受」就是心的感受,「想」就是心對事物的標記、想像,「行」就是除了受與想之外,其他心的作用,皆屬於行。「識」則是了別識知的功能。

更簡單的分類就是「名」與「色」二法。色就是色蘊,其他四蘊都是名法,也就是非物質的心法。

如何分類的細節這裡可以先不用了解,因為重點在於不管如何分類,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變化的,這種特性佛陀也稱其為「苦」,這是比「苦難、痛苦」包含了更深層的意義,經典中常稱為「無常故苦」,也就是只要是無常的,就是苦的。

經典中也常在「無常故苦」之後,接著教導「苦故無我」,這也就是四法印的前三法印了,這些都和苦諦有關,第四法印則是滅諦,此處先不談。

「諸行無常、一切行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四法印

四法印中的「行」不是五蘊中行蘊的行,而是指「有為法」的意思,也就是指一切由因緣而生起之法。四法印有時會說三法印,沒有「一切行苦」,但這並不是否定「一切行苦」的事實,個人是認為已包含在「諸行無常」的無常故苦之中。

了解了世尊教導苦聖諦的內容,才會知道佛教不像有些人誤解為「世間是痛苦的」這般膚淺,而是有更深遠的意義。

另外有一些人提出這種見解--因為無常,所以苦難也有消失的時候,因此認為無常是樂。我想這種見解就是還無法理解四聖諦中苦聖諦的意義,要知道「無常是樂」不是佛法的教導,應謹慎思辨抉擇。

以上略說苦諦,先了解苦,才能進一步探尋苦的生起之因及滅苦之道。

重要度:
文章分類:

發表新回應

借我放一下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