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五取蘊與無常是苦

本篇主要是討論五蘊與五取蘊經常遇到的問題,以及經文中提到「無常是苦」的關係。

 

我自己覺得這篇是寫的有點囉嗦,而且是在小地方說了又說,主要還是因為在過去討論的經驗裡,許多人在這些細微處好像有些混淆,所以不厭其煩的一再重複提醒,希望大家能一次看懂,就不用看第二次了。 ^_^

 

同樣基於過去的經驗,我認為直接討論經文可能會不容易懂,所以在討論之前,我先舉個生活中的例子,用來對比等一下要談的經文,或許會比較好理解。

 

舉例

 

先來談「苦瓜」,大家都知道「苦瓜」吧,一種吃起來會苦苦的瓜類蔬菜,外表長有許多不規則的突起物,講這樣大家應該就知道了吧。

 

苦瓜吃起來會苦,這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不然怎麼會叫苦瓜?不過如有人提出如下的問題,要怎麼回答呢?

 

「對於不吃苦瓜的人,苦瓜是不是苦的?若不是,它還能叫苦瓜嗎?」

 

這問題似乎有一點道理,苦瓜是吃的人覺得苦,但對於沒有吃的人,它算不算苦呢?再來一個問題:

 

「對於吃苦瓜不覺得苦的人,苦瓜還能說是苦的嗎?」

 

應該有這種人,吃了苦瓜不覺得苦,我媽以前還跟我說苦瓜吃起來有點甜,要我多吃一點,我都會抗議說:「怎麼可能會甜?當然是苦的,不然怎麼會叫苦瓜?」

 

同樣的問題,海水是鹹,大家都知道。但對於沒有喝的人,或是味覺有問題的人,海水依然是鹹的嗎?

 

也許有些人會想著想著就聯想到量子力學去了,我覺得問題不用想的太複雜,簡單來說,苦瓜是苦的,海水是鹹的,這是它們的特性,與「人」並沒有關係。

 

苦瓜裡面就是有某個成份,暫時稱為苦瓜素好了,就是這個成份讓苦瓜有苦味。某甲沒有吃苦瓜,或是某甲舌頭生病了,不辨酸甜苦辣,依然不會改變苦瓜有苦瓜素的事實。

 

同樣的,海水中有「氯化鈉」,這是鹽巴的主要成份,也就是嚐起來會鹹的原因,這和有沒有人去嚐都沒有關係,這都是和「人」無關的特性。

 

五蘊與五取蘊

 

接著談主題了,也就是五蘊與五取蘊的關係。

 

佛陀說五蘊,什麼是五蘊?也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世間的一切,就是由這五蘊聚合而成的。

 

什麼又是五取蘊?「取」就是「執取」的意思。五取蘊在雜阿含經中又稱為五受陰,請參考下列經文:

 

《雜阿含.58經》卷2:

佛告比丘:「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

(CBETA, T02, no. 99, p. 14, b25-26)

 

在尼柯耶《相應部22相應82經滿月經》也有相同的教導:
「比丘!那執取既非就是那些五取蘊,也非除了五取蘊外有執取,而是凡哪裡有欲貪者,那裡就有執取。」(莊春江居士譯)

 

由經文可以看出,所謂五蘊與五取蘊的差異,並不是二者有本質上的不同。不是說五蘊就一定會令人生起執取,也不是說在五蘊之外,另一個執取存在,而是在於眾生對其產生的貪欲,所以才有執取。

 

華麗的珍寶、美味的食物、愉快的感受、溫暖的回憶....這些都是五蘊。因為眾生會在這些五蘊產生貪欲與執取,所以也稱為五取蘊。

 

分析討論

 

有了基本的認識後,就試著來討論一些偶爾聽到的見解。

 

【阿羅漢聖者只有五蘊,沒有五取蘊。】

 

知道前面的基本概念,就可以知道這句話有問題。五蘊與五取蘊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只是眾生會不會執取的問題,因為能生起執取,就可說是五取蘊了。

 

何況佛法教導的是無我、無我所。五蘊就是五蘊,沒有「誰的」五蘊或「誰的」五取蘊這種「我、所」問題。

 

我們只能說,阿羅漢聖者對於五蘊或五取蘊,不會生起欲貪與執取。

 

另一種見解是

 

【阿羅漢聖者只斷除五取蘊,不是斷除五蘊。】

 

這個和上面的問題也差不多,實際上應該說阿羅漢聖者斷除對五蘊或五取蘊的貪執,而不是斷除五取蘊。說實在我也不知道五蘊或五取蘊要如何斷除?

 

我們只能說,因為阿羅漢聖者斷除對五蘊或五取蘊的貪執,所以不會再有來世,因此也不會有來世生起五蘊的情況。

 

【為什麼無常是苦】

 

這是一個重要的觀點,所以要提出來談。雜阿含經有如下教導:

 

《雜阿含.9 經》卷1:

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CBETA, T02, no. 99, p. 2, a3-5)

 

有些人對這個邏輯想不通,五蘊「無常」是可以理解的,但為什麼「無常」是「苦」呢?

 

這裡就要用上之前苦瓜的例子了。

 

苦瓜是苦的,不管你吃不吃,它就是苦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有苦瓜素(暫時取的名字)。

 

最初是因為我們去吃他,會覺得苦,所以稱其為苦瓜,將其苦的成份稱為苦瓜素。

 

日後你不吃了,你知道它還是苦的,還是叫做苦瓜。你可以選擇不吃,就嚐不到苦味,但只要你去吃,就會嚐到苦味。

 

同樣的道理,五蘊是苦的,是因為它也有苦的因素。這因素是什麼呢?就是「無常」。只要你去貪愛具有無常性質的五蘊,那你終究會嘗到痛苦,所以才說五蘊是苦。

 

試想,如果你有一個很大的鑽石,你很喜歡它,愛的不得了。再假設你是不死之身,可以永存於世,而且鑽石恆久遠,永遠不會壞,同時也沒有其他情況會讓你失去它。在這些假設都存在的情況下,沒有任何無常的因素,你去貪愛鑽石有什麼問題呢?應該沒有吧?天天有鑽石,天天都快樂。

 

然而,人是不可能永遠不死的,鑽石也不可能恆久遠,聽說大火一燒就沒了,再加上各種因素都可以讓你的鑽石離開你,這都些因素統稱為「無常」,無常就是變異,有了無常為前提,只要對無常的五蘊產生貪愛,當情況改變了,就一定會召致苦的生起。

 

就像吃有苦瓜素的苦瓜,就會嚐到苦味,所以苦瓜是苦。

同樣貪愛有無常性質的五蘊,就會受到苦果,所以五蘊是苦。

 

現在可以來看這個見解了。

 

【對於沒有貪的人,五蘊是不苦的。】

 

你可以選擇不貪愛五蘊,就不會有苦了。這點是世尊教導的重點,並沒有問題。但不要因此說出「對於沒有貪的人,五蘊是不苦的。」因為這會混淆視聽。

 

前面例子有提,不要說對於沒有吃苦瓜的人,苦瓜就不苦了。也不要說對於不喝海水的人,就說海水不鹹了。

 

因為我們稱它為苦瓜,重點在於吃就會苦。至於不吃不會苦,那是正常的,不需要為了不吃的人而說苦瓜不苦。

 

同樣,世尊稱五蘊是苦,重點在於教導我們貪愛五蘊就會苦。至於不貪就不苦,那是正常的,不需要為了不貪的人而改變「五蘊是苦」的教導。

 

世尊的教導也不是完全不能改,但如果你改了之後,又不能想出比世尊更完美的教導,你又何苦去改變它呢?

 

希望至此,可以明白世尊教導「五蘊是苦」的重點。

 

同樣,也有人說

 

【五取蘊是苦,五蘊不是苦】

 

對於這種問題,應該就很好回答了。

 

這種見解只是誤解了五取蘊與五蘊是二種不同的東西,再用自己的想法套上何者是苦,何者不是苦。

 

只要知道上面的解釋,知道五蘊與五取蘊不是本質上不同的東西,同時也知道世尊有教導過「五蘊是苦」,那些與世尊不同的奇怪的見解就自然不再是問題了。

 

不是五取蘊的五蘊

 

最後談一點比較複雜的問題。

 

雖然在經典中,世尊說五蘊是無常,是苦。也說五蘊能令人產生執取的,就稱為五取蘊。但因為佛法到了部派時期,論藏有了更細膩的分析,有人就列舉了一些可能不是五取蘊的五蘊,在此我也試著分析一下。

 

有人說佛陀的色身是五蘊,不是五取蘊。

 

因為經文有教導,能產生欲貪的,就稱為五取蘊,所以我用這個標準來比較。

 

佛的色身能不能讓人產生欲貪?我想是可以的。佛陀本身當然不會貪戀自己的身色,但凡夫眾生是有可能的,經典有時提到佛陀的金色身,還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眾生看到後產生貪執我認為是可能的。

 

不過有人提到四果道心與果心,這是五蘊,但可能不是五取蘊。

 

道心與果心是南傳阿毗達摩提到的名相,是屬於89心之中,的確是五蘊中的識蘊,同時也是無常生滅法。

 

四果道心與四果果心能令人產生欲貪嗎?

 

這二個心有個特點,它們是阿羅漢才能體驗到的心,因此凡夫沒有機會體驗,想貪都不知道如何貪起吧。但阿羅漢又是已斷欲貪的聖者,因此阿羅漢也不可能對四果道心與四果果心產生欲貪,既然沒有人能對它們產生欲貪,就表示無法對其生起執取,所以它們不屬於五取蘊也是合理吧?!

 

我以四果的道心和果心為例,是為了比較好分析,畢竟這是最高等級的心識。其他一至三果的道心與果心我就不想傷腦筋了。

 

雖然看起來好像真的有「不是五取蘊的五蘊」,但這也是少數,並不能說五蘊都不是五取蘊,而且那是屬於阿羅漢才能體驗的經驗,現在去想這種問題真的太遙遠了,當成「動動腦」的問題思考一下就好,不需要真的大費周章去找出有沒有「不是五取蘊的五蘊」。

 

簡單來說,世尊既然沒有在這個問題上教導我們,我們就不用花工夫在這上面,只要先在世尊有教導的地方好好用功就行了。

 

重要度:
文章分類:

發表新回應

借我放一下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