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識緣名色

這是因法友們在討論十二緣起的名色,所以整理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

 

十二緣起一開始應該是由老死逆推回去的,如下經文:

 

《雜阿含 287 經》卷12:「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CBETA, T02, no. 99, p. 80, b25-c2)

 

至於「名色」,主要是說五蘊「色受想行識」,但名色其實也是包含一切有為法了,十二緣起幾乎也都是在「名色」的範圍中。

 

所以我個人傾向把這裡的「名色」當成某個特殊解,而不是泛指一切名色法。若自己去逆推十二緣起,什麼是在六入之前的狀態?我想到的就是「胚胎」。

 

尤其是指受精卵開始,一直到六根成型這之間的狀態,這也是只有名法與色法,但沒有完整六根,因此用「名色」來表示也是很正常的。

 

由底下的長阿含 13 大緣方便經,也可以看出這裡的識與名色,就是由母胎中的初識,以及所緣生的名色狀態。

 

《長阿含 13 經》卷10:

「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CBETA, T01, no. 1, p. 61, b8-13)

 

這一段也是由識開始,提到歌羅羅->胞->肉段->堅䩕->五胞->髮、爪、五根

 

《別譯雜阿含 298 經》卷15:

「識依歌羅羅,  歌羅羅最初,

 歌羅羅生胞,  從胞生肉段,

 肉段生堅䩕,  從䩕生五胞,

 從胞生髮爪,  由是生五根,」

(CBETA, T02, no. 100, p. 476, b18-21)

 

所以中間這階段,很適合用來解釋「名色」。

 

底下的長阿含世記經也是我很常用的一段經文:

 

《長阿含 30 經》卷20〈忉利天品 8〉:「眾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得生人中,此後識滅,人中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CBETA, T01, no. 1, p. 133, c27-29)

 

這裡指出人最出是有「初識」,接著名色生起,接著才有六入。

 

所以將識解釋為出生時的「初識」(結生識),名色就是在六入生起前的階段,最後六入成型。這是我最習慣用來解釋十二緣起的巨觀模型。

 

============

 

十二緣起依一些學者大德的見解,並不是一次成型的,在經中有各種版本,例如聽說有九緣起、十緣起,我是沒有去研究,但我也相信經中有各種不同的描述,最後才整理成十二緣起,當成統一的教材。

 

在底下這個版本中,世尊思惟緣起,得知緣識而有名色,但到了識再往上追溯,就沒有新的東西,而是又繞回來了。

 

《雜阿含 287 經》卷12:「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CBETA, T02, no. 99, p. 80, b29-c3)

 

上面的「齊識而還」,我是解釋成又回到了名色,意思是名色的因緣是識,而識的因緣竟然又回到了名色。可參考底下這段經文:

 

《雜阿含經》卷12:

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

復問:「彼識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非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緣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此義云何?」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CBETA, T02, no. 99, p. 81, a24-b8)

 

這段是舍利弗與摩訶拘絺羅二位尊者的對話,摩訶拘絺羅說名色是緣識而生。舍利弗就問:那識是怎麼生出來的?

 

摩訶拘絺羅就回答,識是緣名色而生。

 

舍利弗就問,名色是由識而生,識又是由名色而生,這是怎麼回事?

 

摩訶拘絺羅就說了三蘆相依的比喻,指出識與名色,展轉相生。

 

所以用這個來解釋「齊識而還」就說的過去了。

 

============

 

用微觀來看,識的生起是因六根與六塵而生六識。六根與六塵其實也就是包含五蘊,也就是名色,所以在微觀來看,識是由名色生起,也是很合理。

 

至於一生中最初的「初識」是如何生起?先前提過的這段經文也有提到:

 

《長阿含 30 經》卷20〈忉利天品 8〉:「眾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得生人中,此後識滅,人中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CBETA, T01, no. 1, p. 133, c27-29)

 

此生中最初的識,也是由過去世的名色而緣生的。

 

不過在此又特別解釋了主要的根源,就是過去世的「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也就是「身口意善行」的因緣成熟,所以在此生最後一個「後識」(死心)滅後,另一世的「初識」(結生心)就緣生出來了,接著名色成熟,生出六根,新的一生又開始了。

 

上面的「身口意善行」就是行蘊,特別指思心所,也是屬於名色中的名法,同樣屬於「緣名色而有識」的範圍,只是當我們要特別討論結生識時,就會用「緣行而有識」來表示。

 

所以「緣名色而有識」與「緣行而有識」都是正確的。

 

只是在看待十二緣起時,我會用「過去世的善惡行緣生新的一生的結生識」來解釋「行緣識」。

 

若不是在這個特殊情況,就簡單用「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就可說明全部的情況了。

 

至於善惡行由何而起,則是來自無始無明,這段就不細說了。 :)

 

最後補充,有人討論「名色」有沒有包含「識」的問題,主要是為了十二緣起會不會有重複?

 

我是認為重複沒關係,如之前所提,十二緣起是整理出來的,所以各支中間應該也有隱藏版的內容,只是沒有寫出來。在巨觀上,我認為名色是胚胎狀態,微觀下,名色就是五蘊,包含識、受應該沒問題。就如同「觸、愛」也是「行」,這也算重複,這都只是為了解釋緣起,不是要做一個沒有重複的名相集合,所以不用太在意細節。 :)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發表新回應

借我放一下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