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軟 Azure 建立雲端硬碟

學習 Azure 基本概念

 

前陣子終於用非營利組織名義申請到微軟 Azure 的優惠額度,心想就來建一個雲端硬碟,看看效率會不會比官網的硬碟好?

 

基於對 Azure 完全沒概念,也不知從何學起,最後從這個系列開始,總算有一點概念了。

 

Microsoft Azure 基本概念:描述雲端概念

Microsoft Azure 基本概念:描述 Azure 架構與服務

Azure 基本概念:描述 Azure 管理與治理

 

我也找到這裡可以流覽所有學習路徑和課程模組,以及描述 Azure 儲存體服務,藉由這些資料,總算可以試著做一個最基本的雲端硬碟了,底下將過程記錄下來,方便日後學習。

 

這是在到處瀏覽學習後,發現自己是第 5 級了。 :)

 

image

 

建立資源及儲存體帳戶

 

現在開始來建立儲存體,先回到首頁

 

選擇「建立資源」

 

image

 

在左邊選「儲存體」

 

image

 

找到「儲存體帳戶」選「建立」,如果沒有看上面那些學習資料,我還真不知要選這個。

 

image

 

底下的訂用帳戶是微軟提供的名稱。

 

資源群組就新建一個 mygroup,一個資源群組裡面可能會有很多資源,例如有虛擬主機、資料庫、硬碟...等等。我目前只是要建一個雲端硬碟。

 

image

 

底下儲存體帳戶我寫 heavenchou,原本我寫 myaccount 或 account 或 myhd ,它都說已經存在的名稱,因為這是 Azure 上唯一的名稱,大概是別人用過了,所以我就無法使用。

 

最後用 heavenchou 才過關,這個名稱晚一點會看到。

 

區域我選 East Asia,翻成中文是亞太地區,地點在香港,台灣連過去的速度還可以。

 

不同地區的定價也不同,香港比美國貴,定價可查這裡

 

image

 

效能就用標準。我選過進階的,價格貴了 10 倍左右,結果沒有比較快,原因不明,最底下會列出一些測試數據。

 

image

 

備援就選本地備援

 

image

 

備援有底下這些選擇,我的理解是,本地就是在同一資料中心。如果本地失火了,可能連備份都沒了。

 

區域就是在同一個區域的主機,但若此地核爆或大地震,可能同區域的備份也沒了。

 

異地就是在更遠的地方備份。

 

詳細請自行參考 Azure 儲存體備援

 

image

 

以上只是「基本」設定,其它看了也似乎沒有需要更動的了,就直接進「檢閱」,在「基本」頁最下方也有「檢閱」的按鈕。

 

image

 

檢閱完成後,最下方的「建立」就可以按下去執行了。

 

image

 

此時就會看到正在部署的畫面。

 

image

 

再等一下下,就會看到部署已完成,按下底下的「前往資源」。

 

image

 

建立容器

 

這是看到的主畫面。

 

image

 

在左邊選「容器」

 

image

 

在上方選+容器,新增一個容器。

image

 

容器名稱就寫 myhd,公用存取層級預設是私人,但若需要讓匿名者可以讀取,就選 Blob(僅限 Blob 的匿名讀取存取)。

 

image

 

此時就可以看到 myhd 容器,此時再點選它(不是選前面的方框,是整筆選取)。

 

image

 

上傳檔案

 

進來後就可以看到空白的硬碟,要上傳資料時,就選「上傳」。

 

image

 

選上傳後,在右邊就可以看到上傳畫面。

 

image

 

展開進階,可以看到一些細節。

 

它不像一般硬碟可以直接建立子目錄,如果想上傳檔案到子目錄,就要在底下紅框處寫目錄名稱。

 

image

 

底下是我上傳了一個 README.md 的檔案,資料夾寫 readme,上傳後如下圖。

 

image

 

再點進 readme,就可以看到剛上傳的檔案了。

 

image

 

若想分享這個檔案,只要點下檔案,就可以看到它的屬性。

 

按下紅框,就可以複製它的 URL,如下:

 

https://heavenchou.blob.core.windows.net/myhd/readme/README.md

 

image

 

把 URL 貼到瀏覽器,就可以看到瀏覽器準備進行下載 README.md 這個檔案了。

 

研究一下這個 URL

 

heavenchou.blob.core.windows.net/myhd/readme/README.md

 

紅色的 heavenchou 就是「儲存體帳戶」名稱,看網址就知道我用了這個名稱,別人就不能重複使用了,所以 myaccount 我不能使用,表示有別人用過了。

 

藍色的 myhd 就是容器名稱。

 

再加上目錄及檔名,以上就組合出 URL 了。

 

測試連線速度

 

底下是我實測一個 257M 的大檔在各位置的下載時間。

 

bluehost 虛擬主機

花費時間:1:01.86

 

Azure 香港高階資料中心 ($0.233 美元 /月/1GB)

花費時間:1:12.87

 

Azure 香港一般資料中心 ($0.024 美元 /月/1GB)

花費時間:1:06.94

 

Azure 美西一般資料中心 ($0.018 美元 /月/1GB)

(共 257M,1分鐘只下載 46M,放棄)

 

Azure 美東一般資料中心 ($0.021 美元 /月/1GB)

(共 257M,1分鐘只下載 39M,放棄)

 

中國大陸某雲端

花費時間:2:03.80

 

Google 雲端硬碟

花費時間:0:22.52

 

Microsoft OneDrive

花費時間:1:21.42

 

原本以為微軟的雲端硬碟,可以比 bluehost 虛擬主機的速度還快,但我錯了。bluehost 主機表現很好,甚至比香港主機還快一點點。

 

至於美東與美西的資料中心就不用說了,慢到我直接放棄,不想測試了。

 

奇怪的是香港的進階版本,費用貴了 10 倍,速度竟然還比較慢,不知是什麼問題?

 

我在猜,會不會是在大量的下載情況,才能看出微軟的優勢,以及進階主機的能耐?可惜我無法進行什麼壓力測試,無法進一步了解原因。

 

在其它同事的測試中,也有香港主機比 bluehost 還快的情況,所以還是有使用價值。

 

這裡面最快的是 google 雲端硬碟,可惜它無法直接利用程式來下載資料,也許有 API 可以支援,不過我沒有什麼研究就是了。

 

以上就是 Azure 硬碟建立及測試的過程。

重要度:
文章分類:

發表新回應

借我放一下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