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六月十九日,相傳是觀音菩薩的成道日,藉此因緣來談一下對於觀音菩薩的一些看法。
我不是佛教學術研究者,也不是歷史考證專家,所以只能從一些過去所學的基本觀點來談談,若有偏頗處,還請指教見諒了。
在華人地區的佛弟子,大概與觀音菩薩多少都結過不少緣。我從小就為了或大或小的目的,試著背過白衣神咒,也試過背誦大悲咒,但一直沒有很認真,所以也沒有完整地背起來過。學佛幾年後,觀音菩薩的故事也聽了不少,在修學藏密階段,四臂觀音也是我的本尊之一,這都是我與觀音菩薩結緣的經過。
直到稍為認識了佛教的歷史,了解原始佛法的演變,才知道原來佛經中的觀音菩薩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故事。
這件事對第一次聽到的佛教徒,應該都是蠻震撼及難以接受的。這要怎麼解釋才好呢?這麼說吧,我們知道許多觀音菩薩及各大菩薩的故事,都是在許多佛經中看到的,所以我們知道他們的事蹟。然而,翻開漢傳的四部阿含經,以及南傳的五部尼科耶,這些經典被公認是最接近佛陀時代的記錄,裡面記載了佛陀時代世尊與弟子們的生活狀況,以及佛陀與弟子們、居士們甚至外道們的言行記錄。
在這些言行記錄中,完全沒有各大菩薩的記錄,好像他們當時從來不曾存在一般,唯一提到的是彌勒菩薩。而在佛陀涅槃後數百年後出現的佛經,他們才一一出現,並且愈來愈重要,數量也愈來愈多,這要如何解釋呢?
這就像有一本書,描寫數百年前有一群人到印度求法,其中有一位孫行者,他的功勞最大,一路保護大家,才能平安完成任務。然後,有一天我們又發現另一本書,是印度求法一行人的某甲所寫的,他鉅細靡遺的記錄了印度求法的一切過程,但完全沒有提到這位孫行者。所以我們是要相信某甲的記錄?還是相信數百年後才出現在書中的孫行者?
再提一個比喻,某乙說他的祖先,是孔子的第一高徒,常常代替孔子教導門生。然而我們在《論語》中完全沒有看到這個人,所以你會相信《論語》的記載?或是相信某乙說的話?
因為這個原因,我會選擇相信在佛陀那個時代,並沒有這些菩薩的存在,而後來出現的佛經中,那些菩薩與佛陀的對話,或是菩薩與佛弟子的對話,只能當成是後人所創造的內容。
寫到這裡,那表示我不相信觀音菩薩的存在嗎?不不不!不是這樣的,我是相信觀音菩薩的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