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評論莊圓先生的「正財運動」,就要先了解佛教在這方面的教導及歷史變化,才知道「正財運動」有模糊焦點的問題。
【清淨乞食】
在佛陀時代,比丘是行乞食以維持生活,經文中常可看到「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連佛陀都是以身作則行乞食生活,當時比丘也稱為乞士。
行乞的目的是放棄世俗營生生活,將心力全部放在修行道業,為獲得不依他人的自由,故比丘常行乞食。《清淨道論》亦有云:
團食知足不依他生活,
行者除去食欲四方的自由。
捨棄怠惰活命的清淨,
善慧莫輕乞食行。
常行乞食比丘自支非他養,
不著名利而受諸天的景仰。
在比丘方面,乞食並不是因為懶惰不工作,而是將心力用在修行,這是更值得人天景仰,並非後世所誤解為依附社會的寄生人士。
在大眾方面,因為比丘持戒修行,因此供養比丘反而能獲得大利,故出家眾被稱為眾生福田,可讓眾生培福,眾生是應該要感激有培福的機會。
因此乞食為佛陀認可的清淨活,若出家眾依靠其它方法而獲得營生,例如種稙、咒術、算命等等,則被稱為邪命活。
【百丈清規】
佛法隨著時間演變而漸漸不同,傳來中國後亦因風俗民情不同而有改變。在印度時代,修行人的乞食生活並非佛教特有,一般婆羅門或各種修行沙門亦有乞食,故修行者乞食在印度是一個長久以來的傳統,不會有什麼太多的困擾。
但佛法傳來中國則不同,或許中國無此民情,或許中國不明瞭上述乞食的意義,故有人把出家眾認為是社會寄生蟲,而也因為中國有許多戰亂,許多躲避戰火的人也躲到寺廟中出家,目的不為修行,但求一口飯吃,久而久之,佛門清淨僧團的形象就愈來愈差了。
百丈懷海禪師為禪門開啟一條新路,他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的百丈清規為禪宗及後代佛教都有很大的影響。
要評論這件事就必須要小心,在原始佛法的角度,此舉有邪命活之嫌,但其若不如此,在中國的環境又不易維持印度乞食的清淨活,佛法慧命如何續存?
個人認為這件事不能單責出家眾,若在家佛弟子能盡到護持之責,出家眾又何須在放棄俗世出家修行後,卻又為了維持色身而有諸多事務要進行。若今天的佛弟子想改進這一點,必須由自己做起,而不是只把責任推給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