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錯誤訊息

Warning:file_get_contents(/home4/buddhaso/public_html/www_heavenchou/yinshun_book/y05/y05_00.htm):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於 show_yinshun() (/home/buddhaso/heavenchou.buddhason.org/ys_book_fn.php 中的第 13 行)。

測試讀取妙雲集經文

讀取資料失敗
重要度:
文章分類:

由《小空經》略談四禪八定

底下這篇是我在台大獅子吼站與其他同學所討論的問題,那時是談到《小空經》是否是直接放空?《小空經》的內容很容易可以在網路上查到,這裡就不貼出來了。

標題: 由《小空經》略談四禪八定
時間: Wed Aug 11 14:45:33 2010

我覺得《小空經》不是直接放空,而是有次第在談四禪八定,只是沒有說的很詳細。

我在南傳阿毘達摩有看過簡單介紹四禪八定的次第與原理,蠻清楚的,所以藉此經分享一些概念,不過因為這不是個人的經驗,再加上是略述,所以有些術語及說法不夠周延,這只是粗淺的四禪八定概念,有個基本的了解即可。因為在讀阿毘達摩之前,我對四禪八定只知其名,不知他們之間是有如此的關係。

《清淨道論》在修定有四十種方式,常見的「安般」就是其中之一,有一種方式叫「地遍」,就是以地為所緣。

引用一小段《清淨道論》,這是指修習「地遍」是要找一個適當的地當成禪修的所緣。

「學習地遍者,取於人為的或自然的地相,其地須有限而非無限的,有際而非無際的,有周而非無周的,有邊而非無邊的,如米篩或米升那樣大。彼即作善取,善憶持,善堅定於彼相。」

這和《小空經》中選一塊平整的地當成禪修的所緣是很像的。

「彼比丘若見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叢,有沙有石,山嶮深河,莫念彼也。若見此地平正如掌,觀望處好,當數念彼。」

重要度:
文章分類:

阿毗達摩:十五色界心

先前已經介紹了欲界五十四心,接著要介紹色界十五心。

在介紹色界心之前,要先簡單介紹色界在經教中與論教中的差別。在一般的經教中,是把色界分為四禪天,分別具有的禪支如下:

1. 初禪: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2. 二禪:喜、樂、心一境性。
3. 三禪:樂、心一境性。
4. 四禪:捨、心一境性。

但在阿毗達摩論教中,則把色界分為五禪天,分別具有的禪支如下:

1. 初禪: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2. 二禪:伺、喜、樂、心一境性。
3. 三禪:喜、樂、心一境性。
4. 四禪:樂、心一境性。
5. 五禪:捨、心一境性。

論教中的二禪是經教中所沒有明確提及的,據師長告訴我們,有人詢問過一些證得三禪(經教的二禪)的行者,他們幾乎都是尋與伺同時捨去,因此經教的分類是有其現實的原因,而阿毗達摩清楚的細分,則有在分析上的需要。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雜阿含經:卷一(三)

[p0001a28]

(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重要度:
阿含類別:
雜阿含誦:
雜阿含事:
雜阿含九分教:
雜阿含相應教:
大正藏卷數: 
1
大正藏經號: 
3
佛光藏卷數: 
1
佛光藏經號: 
3

阿毗達摩:二十四欲界美心

之前提過的十二不善心有「貪及痴」、「瞋及痴」、「痴」等不善因,所以稱為不善心。同理,美心則是有「無貪及無瞋」、「無貪、無瞋及無痴」等美因,故稱為美心。而沒有這些不善因及美因的心,就是上次介紹的十八無因心。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書上也提到,「美心」是因為與「美心所」相應,「美心所」會在第二章介紹「心所」時仔細說明。

二十四欲界美心可分成三類:八欲界善心、八欲界果報心、八欲界唯作心。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雜阿含經:卷一(二)

[p0001a16]

 (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觀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無常如實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重要度:
阿含類別:
雜阿含誦:
雜阿含事:
雜阿含九分教:
雜阿含相應教:
大正藏卷數: 
1
大正藏經號: 
2
佛光藏卷數: 
1
佛光藏經號: 
2

阿毗達摩:十八無因心

無因心的意思是這一類的心沒有稱為「因」(或「根」)心所的心,「因」是幫助心穩定的因素,所以無因心比有因心較弱。

「無因」很容易被誤解為「沒有原因」,其實是指沒有「貪+痴」、「瞋+痴」、「痴」、「無貪+無瞋」、「無貪+無瞋+無痴」這些因,所以才稱為無因,並不是沒有任何原因而突然出現的心。

十八無因心可分為三組:七種不善果報心、八種善果報無因心、三種唯作無因心。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阿毗達摩:十二不善心

首先要介紹「不善心」,不善心共有 12 種,不善心會產生惡業,未來因緣成熟就會生起不善的果報心。

不善心主要的分類是分成貪、瞋、痴三類。其中貪根心有 8 種,瞋根心有 2 種,痴根心有 2 種,合計 12 種。

貪與瞋是不會同時產生的,不過這二者皆同時有痴在其中。而有二種心只有痴,並不與貪或瞋共存,這二者則是痴根心。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阿毗達摩:心的分類

心的特相皆為識知目標,不過還是可細分出許多種類。

若依「界」來分,則可分為四種心:「欲界心」、「色界心」、「無色界心」、「出世間心」。

大部份的心都與該界相關,例如欲界眾生大多生起欲界心,然而這也不是必定如此,例如欲界眾生若是證得色界禪那,例如證入初禪,就會生起色界善心。

若依「本性」來分類,則心也可分成四類:「善心」、「不善心」、「果報心」、「唯作心」。

「不善心」即是有貪、瞋、痴三不善因。

「善心」則是無貪、無瞋;或無貪、無瞋、無痴。

善心與不善心二者即是業,因為業成熟而生起的心則是「果報心」。

「唯作心」並不是業,也不是果報,它只是心的活動,此活動不造業也不產生果報。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阿毗達摩:心

心就是五蘊中的識蘊,最好的定義,即是--「心純粹只是識知的過程」。

心並不是造作者,也不是某種工具,它就是識知的過程,其中並沒有自我,而且此過程則必定是生滅的無常法。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頁面

借我放一下廣告
訂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