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道論

南傳並非完全不談空

法友來函討論,問及南傳都不談空性,只談緣起嗎?和北傳的「諸法空性、一切法無自性、非實有」是完全不同的嗎?


我覺得這樣比較不妥,除非真的了解各派的精要,否則很容易只是依文字面去比較,而不知看似相同的名相,其實內涵各有不同。


上座部並不是不談,只是較少著墨。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18n0006_p0291a08


《相應部經典》卷55:

時,優婆塞達摩提那與五百優婆塞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優婆塞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請教授我等,大德!世尊請教授我等,以使長夜得利益安樂。」

「達摩提那!然則汝等應如是學:『如來所說之經為甚深、義甚深、出世間、空性相應,時時將此具足而住。』達摩提那!汝等應如是學。」(CBETA 2023.Q3, N18, no. 6, p. 291a10-14 // PTS.S.5.407)


這裡就提到如來所說之經為甚深、義甚深、出世間、【空性相應】,可見上座部並不是沒有「空性相應」的教導。

 

重要度:
文章分類:

《雜阿含282經》與《中部152根修習經》的三種修根

關於《雜阿含282經》與《中部152根修習經》二經提到三種修根的方法與次第略有不同,我的看法如下。

其實這種問題我也沒能力考證什麼,通常都只有自己的 "選擇" 而已,也就是沒什麼太多的理由,就是自己的想法。

經中提到的三種修根,印象中好像有看到論中談到 "凡夫" 修諸根,我是覺得這三種並沒有針對凡夫來談,我先列我覺得由易而難的次第。

1. 「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

這是有學行者的修根,雜阿含經與中部尼柯耶看法一致。

2.「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我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3.「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故}[欲]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住、正念、正智。

以上經文引用至莊春江工作站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82.htm

重要度:
文章分類:

20100328 清淨道論(二)重點摘要筆記

這些是 2010/03/28 因為光碟趕工,沒有去上課,前二天補聽錄音記錄,順手記錄下來一些比較難懂及特別的地方。

◆◆◆ ◆◆◆

證道那一剎那是「定慧等持」,即瞬間的觀轉為瞬間的定。

修定是以似相(或概念、有為究竟法)為所緣,定力強。
修觀是觀無常、苦、無我,觀察瞬間快速的生滅改變,慧力強。

證果是在修觀的瞬間證入果定,定慧等持。

修觀的順序:觀「生」、「生滅」、「快速的生滅」、「快速的壞滅」…… --> 心跳出三界,成為出世間心,瞬間證果,入果定。

止觀在同一個出世間心路過程中生起。

...出世間心路...
隨順:尚未以涅槃為所緣。
種性:以涅槃為所緣,未斷煩惱,由凡夫種性轉到聖者種性。
道智:以涅槃為所緣,斷煩惱。
果智:以涅槃為所緣,體證斷煩惱後的清淨。

四果道智各只會出現一次,道智的作用在切斷煩惱,所以只有一次。
四果道智所斷的煩惱不同。
果智在體證斷煩惱後的清淨。

以上參考清淨道論漢譯本p.703 (巴利本 p.682)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借我放一下廣告
訂閱 清淨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