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

道諦與止觀法門

道諦又稱為苦滅道聖諦,意思就是滅苦的方法。前三個聖諦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苦,知道了苦的原因,也了解苦是可以被徹底止息的,最後一個聖諦就是實際執行的方法。

佛陀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滅苦的方法就是「八正道」,本文除了簡單的介紹之外,我也試著說明我對道次第的理解。因為內容有些純屬個人的想法,所以請小心參考。

首先回到集諦的教導,在集諦中,我們知道苦的最主要原因是「渴愛」,而依十二緣起,也知道苦的最根本原因是「無明」,因此對治二者就成了二條極重要的主軸線。

雖然說是二條主軸,但這並不是完全互斥的二套原理或方法,比較適當的說詞應該是:這是由不同的方向來描述解脫的方法,或許偏重的角度不同,但原理大同小異,結果也是殊途同歸。

在佛陀提到解脫時,經常同時用這二個方向來描述,就是「心解脫」與「慧解脫」。例如:

《雜阿含119經》
「我諸弟子於此法中,得盡諸漏,得心解脫,得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CBETA, T02, no. 99, p. 37, a6-9)

「心解脫」與「慧解脫」並不是二種可以分別取證的目標,二者都是解脫的特色,缺一不可。

《雜阿含710經》
「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
(CBETA, T02, no. 99, p. 190, b15-18)

貪欲也就是貪愛、渴愛,離貪欲就是「心解脫」,離無明就是「慧解脫」,也就是斷除了集諦所指出苦的二大原因,結果就是解脫的二種屬性--心解脫與慧解脫。

重要度:

布施、持戒、生天之法

布施、持戒、生天之法,是端正法的主要內容。

常聽到的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修習布施可以離慳貪,累積福報。

佛陀教導摩訶男居士的這段經文值得我們學習參考。

「優婆塞捨具足者,為慳垢所纏者,心離慳垢,住於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捨財物,平等布施。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捨具足。」
《雜阿含.927 經》

持戒,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

佛陀亦鼓勵居士於齋日受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用以學習效法阿羅漢。

八關齋戒的內容就是五戒再加上不著香華歌舞觀聽、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

生天之法,主要就是禪定。

在佛教的宇宙觀中,我們生活的地方是欲界。欲界除了人間,再上去還有六天,主要是依行善持戒而生。欲界再上去是色界天與無色界天,要依修習禪定才能出生在相應的天界。

常聽到的禪定方法有安那般那念、四無量心、四界分別觀等,上座部有整理出四十種修習禪定的方法,日後再簡單介紹。

=============

後記:

寫這一篇時,還以為三施是常聽到的說法。結果在阿含經中並沒有找到這樣的說法。頂多在增壹阿含經中有提到二施:財施與法施。看來三施還是後來才整理出來的。

五戒與八關齋在阿含中就有,頂多是用字不太相同。

而南傳修禪定的四十業處,應該就是後來整理出來的。

=============

 

 

重要度:
文章分類:

雙神變--身下出火,身上出水

 

在經中,偶爾可以看到世尊或大阿羅漢展現神通教誡,有一種神通是這樣描述:
 
「水火俱現、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在阿毘達摩中,這被稱為「雙神變」,這種神通在欲界是最快速的心念。
 
要用神通變出火,是要先入火遍(以火為禪修的所緣),證入四禪時,再決意發起神通,就可以出火。同樣的,變出水,也是要以水遍入四禪,再決意發起神通。
 
因此若要同時出火出水,那就是要極迅速交替入火遍四禪及水遍四禪,才能同時展現二種神通。
 
試想,要用單一種所緣證入禪定已經很困難了,可以瞬間用火遍入四禪,決意發起神通,又迅速出定,省察禪支,再以水遍為所緣,再入四禪,決意發起神通,如此交替,才能有「水火俱現、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這些現象,相信有在禪修的人,應該可以稍為想像這有多困難了。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三禪為何會有「捨」?

這二天聽了莊春江居士的「佛經如何出現」與「禪定與證果」,值得推薦。

 
其中有一段提到三禪的描述:「比丘離喜、貪,捨心住……」
 
過去曾對此有疑惑,「捨」是四禪的禪支,為什麼三禪就有「捨」,這要如何解釋?
 
莊居士對照南傳的經文為大家說明,此處的「捨」主要是指平靜的意思。二禪的禪支有喜與樂,證入三禪後,喜止息了,這已經開始趨向平靜,以上是南傳經文的說法,北傳則是用「捨心住」來形容。到了四禪,連「樂」也止息,達到了完全的平靜,此時「捨」就成了四禪的禪支。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由《小空經》略談四禪八定

底下這篇是我在台大獅子吼站與其他同學所討論的問題,那時是談到《小空經》是否是直接放空?《小空經》的內容很容易可以在網路上查到,這裡就不貼出來了。

標題: 由《小空經》略談四禪八定
時間: Wed Aug 11 14:45:33 2010

我覺得《小空經》不是直接放空,而是有次第在談四禪八定,只是沒有說的很詳細。

我在南傳阿毘達摩有看過簡單介紹四禪八定的次第與原理,蠻清楚的,所以藉此經分享一些概念,不過因為這不是個人的經驗,再加上是略述,所以有些術語及說法不夠周延,這只是粗淺的四禪八定概念,有個基本的了解即可。因為在讀阿毘達摩之前,我對四禪八定只知其名,不知他們之間是有如此的關係。

《清淨道論》在修定有四十種方式,常見的「安般」就是其中之一,有一種方式叫「地遍」,就是以地為所緣。

引用一小段《清淨道論》,這是指修習「地遍」是要找一個適當的地當成禪修的所緣。

「學習地遍者,取於人為的或自然的地相,其地須有限而非無限的,有際而非無際的,有周而非無周的,有邊而非無邊的,如米篩或米升那樣大。彼即作善取,善憶持,善堅定於彼相。」

這和《小空經》中選一塊平整的地當成禪修的所緣是很像的。

「彼比丘若見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叢,有沙有石,山嶮深河,莫念彼也。若見此地平正如掌,觀望處好,當數念彼。」

重要度:
文章分類:
借我放一下廣告
訂閱 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