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南傳並非完全不談空

法友來函討論,問及南傳都不談空性,只談緣起嗎?和北傳的「諸法空性、一切法無自性、非實有」是完全不同的嗎?


我覺得這樣比較不妥,除非真的了解各派的精要,否則很容易只是依文字面去比較,而不知看似相同的名相,其實內涵各有不同。


上座部並不是不談,只是較少著墨。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18n0006_p0291a08


《相應部經典》卷55:

時,優婆塞達摩提那與五百優婆塞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優婆塞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請教授我等,大德!世尊請教授我等,以使長夜得利益安樂。」

「達摩提那!然則汝等應如是學:『如來所說之經為甚深、義甚深、出世間、空性相應,時時將此具足而住。』達摩提那!汝等應如是學。」(CBETA 2023.Q3, N18, no. 6, p. 291a10-14 // PTS.S.5.407)


這裡就提到如來所說之經為甚深、義甚深、出世間、【空性相應】,可見上座部並不是沒有「空性相應」的教導。

 

重要度:
文章分類:

論「慾境的當下即是涅槃」?

 
在瀚邦佛學研究中心看到蘇錦坤師兄貼出這篇討論
 
 
提到溫金柯依《雜阿含262經》提出「慾境的當下即是涅槃」。
 
看了一下他的理由,大概是出自這一句:
 
「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
 
我想這裡應該是溫師兄對雜阿經這句有所誤解,誤以為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
 
而慾境也是諸行,所以在一連串的相等之下,有了慾境=涅槃的推論,所以提出『慾境的當下即是涅槃』。
 
然而此處的經文真的是這樣解釋的嗎?
重要度:
文章分類:

略談識緣名色

這是因法友們在討論十二緣起的名色,所以整理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

 

十二緣起一開始應該是由老死逆推回去的,如下經文:

 

《雜阿含 287 經》卷12:「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CBETA, T02, no. 99, p. 80, b25-c2)

 

至於「名色」,主要是說五蘊「色受想行識」,但名色其實也是包含一切有為法了,十二緣起幾乎也都是在「名色」的範圍中。

 

所以我個人傾向把這裡的「名色」當成某個特殊解,而不是泛指一切名色法。若自己去逆推十二緣起,什麼是在六入之前的狀態?我想到的就是「胚胎」。

 

尤其是指受精卵開始,一直到六根成型這之間的狀態,這也是只有名法與色法,但沒有完整六根,因此用「名色」來表示也是很正常的。

 

由底下的長阿含 13 大緣方便經,也可以看出這裡的識與名色,就是由母胎中的初識,以及所緣生的名色狀態。

 

《長阿含 13 經》卷10:

「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CBETA, T01, no. 1, p. 61, b8-13)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討論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緣起》

前言:
 
這一篇是用來討論佛使比丘否定十二緣起包含三世的問題。我說過一直想寫十二緣起的看法,因為已經看到佛使比丘和一些人有類似的觀點了,像隨佛法師和本在空間,他們都犯了同樣的問題。不過要寫完整實在是大工程,也一直拖著。這一篇是因法友們的討論而寫,先討論最後的生與老病死二支,算是先熱身,大家有類似的問題都可以在此討論。
 
*** ***
 
在經典中,佛陀明確指出,十二緣起的「生」是指生命的出生,老是指身體的衰老,死是指生命的死亡。然而佛使比丘及部份人士,認為佛陀的教導不合理,他們自己發明了「生」是指【從執取中生出,且發展出「我」的感覺,這才是生。】
 
所以他們的生與死不是一世的生死,而是一天可能好幾次依他的教導的生死。
 
我談先這種邏輯的問題,再解釋佛陀教導的邏輯,希望在彼此對照下,可以讓大家了解問題所在。
 
首先,如果生是指「執取我」的生起,那麼「死」,理當就是「執取我」的滅亡,有生必有死,才是合理的邏輯。
 
因此,他們的十二緣起變成由「無明」開始,直至「執取我」的死亡。試想,這有什麼不好?
 
佛使比丘說,十二緣起【不需要等待三世來完成一次緣起的流轉,只要一剎那,一次完整的緣起就可進行,或兩、三個剎那便可進行。】
 
也就是說,無明生起,然後經過整個過程,最後執取我生起,然後執取我死亡。幾個剎那就結束了。我想,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吧?!甚至可以說「執取我」的死亡是一件好事吧?!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無明的比喻

「無明」聽起來似乎很好懂,但有時又會讓人混淆,我想到一個比喻,希望有符合世尊的教導。 :)

大家都知道吸毒是不好的吧。如果有人不知道,這就是「無明」。「無明」最基本的意思,就是不知道事實。在佛法中,「無明」就是指不知道四聖諦....等等。

有一個不知道吸毒是不好的人,因為某個機緣,例如毒癮犯了、撿到毒品、遇到藥頭....都可能讓他想吸毒,於是就找毒品來吸。

這就是因為根本無明的存在,再加上不如理作意,也就是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做了吸毒的動作,這就是十二緣起的「無明緣行」,因為無明而生起錯誤的行為。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滅諦與業力法則

苦既然是有因有緣而生起的,那麼只要不再造作苦因,自然就不會再有苦果生起,徹底滅苦也就成為可能。

因為最主要的苦因就是渴愛,所以滅諦最簡單的教導,就是「渴愛滅則苦滅」。

不過要徹底滅苦,有二個主要因素要考慮。第一個就是不再造作新的苦因,這就是前面提到說明。第二個就是,過去造的苦因要如何止息?

佛陀教導我們,過去無始劫來,我們已經造下了多到無法想像的各種業力,如果要等這些業力都成熟,真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如此一來,苦的止息難道是寄託在遙遠而不可知的未來嗎?

所幸佛陀也教導我們,並非要等到全部的業都成熟之後才能徹底滅苦。業的成熟是要有因緣的,只要我們不提供適當的因緣,業就沒有成熟的機會。

重要度:
文章分類:

集諦與十二緣起

什麼是苦的生起之因?

佛陀以他的大智觀察苦的因緣,他了解「老病死」的因緣是「生」,只要有出生,就有老病死等純大苦聚。

進一步溯源,生的因緣是「有」,有的因緣是「取」,取的因緣是「愛」。

也就是說,當眾生產生了貪愛,進一步執取,便造下了未來有的因緣,就會在未來世繼續不斷生老病死苦的輪迴不止。

再往上探尋,愛的因緣是「受」,受來自「觸」,觸來自「六入」,六入來自「名色」,名色則來自「識」,再往上則發現識又來自「名色」,造成一個無始的循環。

重要度:
文章分類:

正法要--四聖諦及緣起法

當行者接受了端正法,了解布施、持戒與生天之法是基本的修行,並在佛陀或聖弟子的教導下,知道欲的過患、雜染以及離欲的好處之後,願意更進一步學習滅苦之道,此時就會說明「正法要」,也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

諦就是真理的意思。四聖諦就是四種真理,這是佛法極重要的教導。

苦諦,就是說明世間是苦的真相。想要滅苦,就要知道苦是什麼。明顯易見的苦人人都了解,但潛藏在世人追逐的幸福快樂之下,是否也有幽微難察之苦呢?這都是苦聖諦所要說明的。

集諦,又稱苦集聖諦,集是集起的意思,這是在說明苦的生起是由某些因緣的生起才有的。知道了原因,就有機會找尋對治的方法。苦的原因主要是無明與渴愛。

滅諦,又稱苦滅聖諦。既然知道了苦是有因有緣才會生起,就表示只要想辦法對治苦的根源,讓這些因緣不再有機會生起,苦就有永遠滅盡的可能,此即涅槃。

道諦,又稱苦滅道諦。道諦就是滅苦之道,達至滅諦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八正道,細說則有三十七道品。

 

貫穿四聖諦的,則是另一個佛法中極重要的教導,也就是「緣起法」。

緣起法的重點是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都是有因有緣才會生起,而這個生起的因緣若是不存在,則該法也不會生起。

緣起法最常聽到的說明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了解緣起法,我們才知道苦的存在,並不是天生自然就有的,也不是由某位造物者所強加在眾生身上的,更不是隨機看運氣而冒出來的。知道了苦有因,就可以去找苦的因。並且知道苦的因若滅,則苦也不會再有生起的機會。也就是藉由緣起法,得知四聖諦的教導是非常合理的。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中道僧團對五上分結與十二緣起的疑問

法友傳來中道僧團的信眾們提出了一些問題:
 
1.雜阿含與相應尼柯耶的七事相應教古老共說當中,並沒有提到五上分結。
2.十二緣起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受、愛、取、有、生、老死。依經教說,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純大苦聚滅,那麼阿羅漢是不是就沒有老死?
 
重要度:
文章分類:

緣起說的地位何在?

羅摩克里希那'普利甘德拉
美'托雷多大學哲學榮譽教授
趙成文 譯,張祥龍 校

雖然緣起說(doctrine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paticcasamuppada﹞)及其涵義和重要性已受到廣泛的討論,但是很少有人提出它的地位(status)的問題。正是基於這一原因,我要在這篇文章中處理它。這一學說究竟是一個先天真理、分析真理、綜合真理,還是一個歸納概括的命題呢?我將考查這些可能性中的每一個,然後再試著評估和闡明這一學說的地位。

首先,讓我們給緣起說做一個清晰的說明。它可以被表述如下:「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換個說法就是,每一個現象都依賴於別的現象而產生,每一個現象也都依賴於別的現象而消失。這就是說,沒有現象能自己產生,也沒有現象能自己而消失。但是,現象是什麼呢?我在這裡給「現象」下一個定義:從原則上講來,現象就是或可以是意識的一個對象。切需注意的是,所有現象都在時間中存在,雖然有些現象也在空間中存在。因此,像桌子、椅子、樹木、恒星、星系、動物、人等(所謂「外在現象」)可以被分配在時、空座標中;而像思想、情感、夢、精神形象等(所謂「內在現象」)則只能被安排在時間座標中。一個現象的特徵就是在時間中存在,且所有的現象均是受時間限制的存在。我們因此可以確切地說,現象世界就是時間範圍內的存在。佛陀藉著緣起說教導道,所有現象無一例外地都依賴其他現象而產生和毀滅。我將進一步闡明這一點。

例如,讓我們想一想在院子裡的一棵樹。這棵樹是如何得以存在的?是因為有人播下一粒種子,它與土壤、礦物質、水、陽光等等相互作用,共同促成樹的產生,而非有一棵樹早就等在隱蔽處,然後在某一個時候突然冒出來。如果沒有諸如種子、土壤、陽光、水等諸如此類不同現象間的相互作用,這棵樹不會存在。這也就是說,這棵樹的整個存在是由其他現象間的相互作用構成的。更直截了當地說,這棵樹既非獨自存在(self-existence,own-existence),也沒有自性(self-nature,own-nature)。如果某物不能獨自存在,它又怎麼能有自性呢?為了避免任何誤解,需要強調的是,佛陀並不否認樹的存在和本性;他只是讓我們注意一個事實,即樹的存在和本性都完全來自諸緣(條件)。既然「獨自存在」意味著實體,那麼我們可以說現象不是實體,以此來表達緣起說。現像是非實體的。而這恰恰就是宣稱所有的現象都無法獨自存在、沒有自性(svabhavawunya-dharma)所要表達的意思。萬法皆空(empty)的教誨所告知的,正是這種不能獨自存在和沒有自性。因此,以樹為例,當我們提出一種現象,並進行分析的時候,將發現這現象背後沒有作為最終剩餘物的某種核心。在樹的中心不可能有核心、實體,也沒有最終的物質。而且根據緣起說,這種觀察無一例外地適用於所有的現象,進而也成為每個現象乃至所有現象界的存在的特徵。因此,這一學說也被宣告為普遍真理。

如果有一個人走到佛陀跟前說道:「緣起說的確是非常有趣的教誨,但人們又是如何以及根據什麼來接受或拒絕這一教義呢?」佛陀會讓那人舉出一個與這個學說相反的例子,如果那人能夠舉出一個反例,那麼,毫無疑問,緣起說就被表明是錯的,在這個意義上,它也就不是一個普遍真理。

重要度:
文章分類:
借我放一下廣告
訂閱 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