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

目連救母之摩利支世界奇遇記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中,看到一段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版本和一般流傳的故事不太相同,雖然是出現在有部的律藏中,卻有勸修菩薩道的意味,是蠻特別的故事。
 
 
話說,目連尊者有一天想起佛陀曾教導要報父母恩應該是要讓父母信佛法僧,知曉佈施、持戒,並能開啟智慧。
 
目連尊者自覺自己過去並沒做到,想起已故的母親,心中不禁思念,便用天眼觀察,發現母親已轉世到摩利支世界去了。目連尊者想著,要去摩利支以法教化母親,這事非得請佛陀幫忙不可。
 
目連尊者便對佛陀說:「世尊,我母親已轉生在摩利支界,請世尊能前往為我母親說法,讓她得以解脫。」
 
佛陀就問道:「誰來開車(誤),那誰來帶路?要用誰的神通力前去呢?」
 
重要度:
文章分類:

經典中的十二緣起

有法友傳來一些資訊,提到有人說阿含經沒有十二因緣,緣起法也不是十二支之類的文章。
 
《雜阿含經》有提到「十二因緣」。
 
《雜阿含經》卷22〈第590經〉:「彼優婆塞於後夜時端坐思惟,繫念在前,於十二因緣逆順觀察,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CBETA 2024.R1, T02, no. 99, p. 156c20-26)
 
在《雜阿含經》也有提到「十二緣起」。
 
重要度:
文章分類:

如果法華經的故事都是真的

《法華經》應該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經典,這篇是想探討如果法華經的故事都是真的,會發生什麼事呢?

 

《妙法蓮華經》卷1〈1 序品〉: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旃延、阿㝹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CBETA 2023.Q3, T09, no. 262, p. 1c19-28)

 

一開始,先介紹出場的人物,首先是阿羅漢比丘,不過其中列了阿難尊者,這可能有點誤會,因為阿難尊者此時應該還不是阿羅漢,除非是同名者。

 

《妙法蓮華經》卷1〈1 序品〉:「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殖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CBETA 2023.Q3, T09, no. 262, p. 2a2-14)

 

在場的菩薩有八萬人,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都是有名的大菩薩。

 

不過彌勒菩薩在此時應該是比丘吧?或是已經至兜率天當菩薩了?

 

重要度:
文章分類:

南傳並非完全不談空

法友來函討論,問及南傳都不談空性,只談緣起嗎?和北傳的「諸法空性、一切法無自性、非實有」是完全不同的嗎?


我覺得這樣比較不妥,除非真的了解各派的精要,否則很容易只是依文字面去比較,而不知看似相同的名相,其實內涵各有不同。


上座部並不是不談,只是較少著墨。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18n0006_p0291a08


《相應部經典》卷55:

時,優婆塞達摩提那與五百優婆塞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優婆塞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請教授我等,大德!世尊請教授我等,以使長夜得利益安樂。」

「達摩提那!然則汝等應如是學:『如來所說之經為甚深、義甚深、出世間、空性相應,時時將此具足而住。』達摩提那!汝等應如是學。」(CBETA 2023.Q3, N18, no. 6, p. 291a10-14 // PTS.S.5.407)


這裡就提到如來所說之經為甚深、義甚深、出世間、【空性相應】,可見上座部並不是沒有「空性相應」的教導。

 

重要度:
文章分類:

討論「大乘非佛說」

 

「大乘非佛說」原本就是我想寫又很難寫的題目,剛好有法友來信討論,又提到聖嚴法師的教導,所以本文是藉由聖嚴法師之《基督教之研究》第二章/第二節〈大小乘佛經都是非佛說的嗎?〉所提出的心得看法。

 

「大乘非佛說」是個很容易混淆的問題,光是這二個名詞「大乘」與「佛說」就有不少歧見,若是基本定義沒有先溝通清楚,往往淪為雞同鴨講各說各話了。

 

先談什麼是「佛說」,有些人在指責大乘非佛說時,就會有人反駁說:「那什麼是佛說?阿含經或尼柯耶都是佛說嗎?裡面也有很多是弟子說的、天人說的,也不是全都為佛說啊?」

 

《基督教之研究》〈大小乘佛經都是非佛說的嗎?〉(底下簡稱原書)提到「因為佛經的內容,是由五種身分說的:佛說、佛弟子說、天仙說、神鬼說、變化說,這在佛經中表現得清清楚楚。」所以在討論是不是佛說,並不是在強調是不是佛陀親口所說,而是原書也提到的「佛的生活、佛的言教,以及經過了佛所印可的弟子們的對話,也都成了佛法,這在律部及阿含部中,隨處可以見到。」這個才是要討論的「佛說」或「佛法」。

 

重要度:
文章分類:

「四食」心得

緣起:這陣子因為參加越建東教授在寂靜禪林所開設的「巴利尼柯耶及注釋選讀」課程,剛好上到了「四食」,課堂中對四食有許多討論,讓我也忍不住想好好查詢經中的說法,所以利用清明假期,寫了一篇心得整理,順便當作交作業。

 

只是這還是依過去的習慣,只是由北傳阿含的經文來整理,已經沒力一一再看莊春江老師站上的南傳經文及注釋書的解釋了。 :)

 

《雜阿含273經》卷11:

「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

(CBETA 2023.Q1, T02, no. 99, p. 72c9-10)

 

根據上面經文做出底下十二緣起支片段的基本模型。

 

六入


六根+六境+六識


六境=色聲香味










取(

 

心得感想:

 

【一】

 

「食」在「取支」,因為多處經文皆說:「彼四食者,因愛、習愛,從愛而生,由愛有也。」(中阿含201經)

「云何食集如實知?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是名食集,如是食集如實知。」(雜阿含344經)
 

依十二緣起,愛支之後為取支,且因為「食(物)」不會因為你愛不愛而存不存在,所以此處的「食」應該是動詞,表示想吃食物,也和「取支」意思相同。

 

即因為貪愛這些食物,所以想要取用、食用這些食物。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大智度論要義

大智度論要義是出自「福嚴慧日影音中心」,內容剪輯自厚觀法師對一百卷《大智度論》的完整解說,從中擷取部分重要法義而成。

本站則是將其 Youtube 的內容內嵌進來。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測試下載 Yinshun200

下載「導師筆記」

 

 

重要度:
文章分類:

頁面

借我放一下廣告
訂閱 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