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

大智度論要義

大智度論要義是出自「福嚴慧日影音中心」,內容剪輯自厚觀法師對一百卷《大智度論》的完整解說,從中擷取部分重要法義而成。

本站則是將其 Youtube 的內容內嵌進來。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測試下載 Yinshun200

下載「導師筆記」

 

 

重要度:
文章分類:

論「慾境的當下即是涅槃」?

 
在瀚邦佛學研究中心看到蘇錦坤師兄貼出這篇討論
 
 
提到溫金柯依《雜阿含262經》提出「慾境的當下即是涅槃」。
 
看了一下他的理由,大概是出自這一句:
 
「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
 
我想這裡應該是溫師兄對雜阿經這句有所誤解,誤以為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
 
而慾境也是諸行,所以在一連串的相等之下,有了慾境=涅槃的推論,所以提出『慾境的當下即是涅槃』。
 
然而此處的經文真的是這樣解釋的嗎?
重要度:
文章分類:

第三世多杰羌佛義雲高背離佛法之處

 
最近又看到義雲高的信眾在網路上宣傳他們的上師,對於自稱是第三世多杰羌佛的義雲高,在此我引用一些基本教義來指出他們的問題。
 
*** ***
 
1 佛法教導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涅槃」,在三法印中被描述為「涅槃寂靜」,意思也就是不再輪迴轉世、不再出生、不受後有。
 
在佛教中,有三類聖者皆是如此,即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這三類聖者皆不可能再輪迴轉世。
 
也許有一種情況,就是佛陀可能會以本尊或分身至他方世界隨緣教化,或現出家身、或現居士身,但不可能是重新出生轉世,因為這已違反佛教根本教理。
 
所以號稱第三世多杰羌佛的義雲高應該算是附佛外道了,因為他的存在方式就違背佛教三法印了。
 
重要度:
文章分類:

由武漢肺炎病毒談業力藏在哪裡

武漢肺炎病毒

在佛法中有個議題,就是五蘊身心若都是剎那生滅,而佛教又談因果業力,那麼業力究竟藏在哪裡?

在後期佛法中,提出了阿賴耶識,用它來解釋「業」的儲藏,簡單的說,就是你造了善惡業,就把業存在阿賴耶識中,人雖然會生死,但阿賴耶識是不會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的,若有一天因緣成熟了,不管是在這一世或未來世,業的作用就出現了,這也就是善、惡果報成熟。

我不是研究阿賴耶識的人,所以了解極有限,只知道大概是如此解釋的。

不管上面解釋是不是正確,阿賴耶識最大的問題是它被稱為第八識,而傳統佛法是「六識論」,雖然研究阿賴耶識的人提出各種論述來解釋,但簡單的數學就是 8 > 6,且 8 ≠ 6,硬要在六識的教導中引用第八識來說明,總是讓人不易接受,尤其是對那些信仰傳統佛法的人。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略談識緣名色

這是因法友們在討論十二緣起的名色,所以整理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

 

十二緣起一開始應該是由老死逆推回去的,如下經文:

 

《雜阿含 287 經》卷12:「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CBETA, T02, no. 99, p. 80, b25-c2)

 

至於「名色」,主要是說五蘊「色受想行識」,但名色其實也是包含一切有為法了,十二緣起幾乎也都是在「名色」的範圍中。

 

所以我個人傾向把這裡的「名色」當成某個特殊解,而不是泛指一切名色法。若自己去逆推十二緣起,什麼是在六入之前的狀態?我想到的就是「胚胎」。

 

尤其是指受精卵開始,一直到六根成型這之間的狀態,這也是只有名法與色法,但沒有完整六根,因此用「名色」來表示也是很正常的。

 

由底下的長阿含 13 大緣方便經,也可以看出這裡的識與名色,就是由母胎中的初識,以及所緣生的名色狀態。

 

《長阿含 13 經》卷10:

「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CBETA, T01, no. 1, p. 61, b8-13)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四究竟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image

 

這一篇要談四究竟法、五蘊、十二處與十八界的關係。這些都是佛法中的基本名相,有了全面性的了解,在看經文時就比較會有清楚概念,不會弄不清楚到底在說什麼東西。

 

附圖是出自《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是我覺得很棒的一張圖,底下的說明就是依此圖。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五蘊、五取蘊與無常是苦

本篇主要是討論五蘊與五取蘊經常遇到的問題,以及經文中提到「無常是苦」的關係。

 

我自己覺得這篇是寫的有點囉嗦,而且是在小地方說了又說,主要還是因為在過去討論的經驗裡,許多人在這些細微處好像有些混淆,所以不厭其煩的一再重複提醒,希望大家能一次看懂,就不用看第二次了。 ^_^

 

同樣基於過去的經驗,我認為直接討論經文可能會不容易懂,所以在討論之前,我先舉個生活中的例子,用來對比等一下要談的經文,或許會比較好理解。

 

舉例

 

先來談「苦瓜」,大家都知道「苦瓜」吧,一種吃起來會苦苦的瓜類蔬菜,外表長有許多不規則的突起物,講這樣大家應該就知道了吧。

 

苦瓜吃起來會苦,這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不然怎麼會叫苦瓜?不過如有人提出如下的問題,要怎麼回答呢?

 

「對於不吃苦瓜的人,苦瓜是不是苦的?若不是,它還能叫苦瓜嗎?」

 

重要度:
文章分類:

頁面

借我放一下廣告
訂閱 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