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

五蘊、五取蘊與無常是苦

本篇主要是討論五蘊與五取蘊經常遇到的問題,以及經文中提到「無常是苦」的關係。

 

我自己覺得這篇是寫的有點囉嗦,而且是在小地方說了又說,主要還是因為在過去討論的經驗裡,許多人在這些細微處好像有些混淆,所以不厭其煩的一再重複提醒,希望大家能一次看懂,就不用看第二次了。 ^_^

 

同樣基於過去的經驗,我認為直接討論經文可能會不容易懂,所以在討論之前,我先舉個生活中的例子,用來對比等一下要談的經文,或許會比較好理解。

 

舉例

 

先來談「苦瓜」,大家都知道「苦瓜」吧,一種吃起來會苦苦的瓜類蔬菜,外表長有許多不規則的突起物,講這樣大家應該就知道了吧。

 

苦瓜吃起來會苦,這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不然怎麼會叫苦瓜?不過如有人提出如下的問題,要怎麼回答呢?

 

「對於不吃苦瓜的人,苦瓜是不是苦的?若不是,它還能叫苦瓜嗎?」

 

重要度:
文章分類:

略談兜率天

在阿含經中,有六念乃至十念的教導,其中就有念天法門,雜阿含經如是說:
 
《雜阿含經》卷33:「聖弟子念諸天事,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㷔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若有正信心者,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當行此正信;彼得淨戒、施、聞、捨、慧,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今亦當行此戒、施、聞、慧。聖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其心正直,緣彼諸天。彼聖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義利、得彼諸天饒益隨喜;隨喜已,生欣悅;欣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得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處兇嶮眾生中,無諸罣閡,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昇進涅槃。」(CBETA, T02, no. 99, p. 238, a21-b3)
 
天界的福報、壽命都比人類好很多,佛陀教導我們,諸天因為「信、戒、施、聞、捨、慧」而得生諸天,我們也可以效法他們,修習「信、戒、施、聞、捨、慧」,如此不起貪瞋痴,再依佛法教導,最終也可以證得涅槃。
 
佛陀在說法時,通常先說端正法,即布施、持戒、生天。而在諸欲界天中,兜率天是比較值得佛弟子注意的。因為未來的彌勒佛,目前就是在兜率天,在五億七千六百萬年之後就會下生人間成佛了。如果我們此生無法證阿羅漢,且有機會往生兜率陀天,未來和彌勒菩薩一起下生,在彌勒佛的座下學習,也是極好的因緣了。
 
等一下,也許有人覺得不太對,經典好像說彌勒下生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怎麼會加快了十倍?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人天七返的猜想

前幾天我突然對初果聖者人天七返的問題有一些新的想法。
 
在傳統的教導中,初果聖者是天界、人間往來最多七次之後,就會入涅槃了。也有人解釋為天界、人間各七次,也就是十四次。我是支持前者,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暫且不論。
 
二果聖者是「一往來」,意思是二果聖者死後會往生天界,然後再回到人間,就這樣一往一來之後,就會入涅槃了。
 
三果聖者是「不來」,意思是三果聖者死後會往生天界,不會再回到人間,在天界一次或多次輪迴後,也會入涅槃。
 
四果阿羅漢聖者則是死後就是般涅槃,不會再輪迴了。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教對神通的態度

關於佛教對神通的態度,我先列舉個人看法與經文供參考,底下再做個人總結。

1. 佛陀贊歎神通,也鼓勵比丘修習神通,四神足即包含在三十七道品中。

《雜阿含 494 經》卷18:
「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為種種物悉成不異,比丘當知,比丘禪思神通境界不可思議。是故,比丘!當勤禪思,學諸神通。」
(CBETA, T02, no. 99, p. 129, a4-6)

 

2. 在三種示現教化中,即有神足教化,世尊也會用此示現教化。

《雜阿含 197 經》卷8:
「世尊為千比丘作三種示現教化。云何為三?神足變化示現、他心示現、教誡示現。

神足示現者,世尊隨其所應,而示現入禪定正受,陵虛至東方,作四威儀,行、住、坐、臥,入火三昧,出種種火光,青、黃、赤、白、紅、頗梨色,水火俱現、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周圓四方亦復如是。爾時,世尊作種種神變已,於眾中坐,是名神足示現。」
(CBETA, T02, no. 99, p. 50, b16-23)

 

3. 世尊不許比丘現神變給一般人看,因為會引起不必要的毀謗,於己於人都沒有好處。

《長阿含 24 堅固經》卷16:
「比丘習無量神足,能以一身變成無數,以無數身還合為一,若遠若近,山河石壁,自在無礙,猶如行空;於虛空中結加趺坐,猶如飛鳥;出入大地,猶如在水;若行水上;猶如履地;身出烟火,如大火聚,手捫日月,立至梵天。若有得信長者、居士見此比丘現無量神足,立至梵天,當復詣餘未得信長者、居士所,而告之言:『我見比丘現無量神足,立至梵天。』彼長者、居士未得信者,語得信者言:『我聞有瞿羅呪,能現如是無量神變,乃至立至梵天。』」
佛復告長者子堅固:「彼不信者,有如此言,豈非毀謗言耶?」
堅固白佛言:「此實是毀謗言也。」
佛言:「我以是故,不勑諸比丘現神變化,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如是,長者!此即是我諸比丘所現神足。」
(CBETA, T01, no. 1, p. 101, c10-26)

 

4. 律中也明言不於得向未受具足戒者自說得過人法,過人法包括證果、禪定、神通....。

《彌沙塞五分戒本》卷1:
「若比丘,向未受具戒人自說得過人法,言:『我如是知、如是見。』實者,波逸提。」
(CBETA, T22, no. 1422a, p. 197, a14-16)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討論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緣起》

前言:
 
這一篇是用來討論佛使比丘否定十二緣起包含三世的問題。我說過一直想寫十二緣起的看法,因為已經看到佛使比丘和一些人有類似的觀點了,像隨佛法師和本在空間,他們都犯了同樣的問題。不過要寫完整實在是大工程,也一直拖著。這一篇是因法友們的討論而寫,先討論最後的生與老病死二支,算是先熱身,大家有類似的問題都可以在此討論。
 
*** ***
 
在經典中,佛陀明確指出,十二緣起的「生」是指生命的出生,老是指身體的衰老,死是指生命的死亡。然而佛使比丘及部份人士,認為佛陀的教導不合理,他們自己發明了「生」是指【從執取中生出,且發展出「我」的感覺,這才是生。】
 
所以他們的生與死不是一世的生死,而是一天可能好幾次依他的教導的生死。
 
我談先這種邏輯的問題,再解釋佛陀教導的邏輯,希望在彼此對照下,可以讓大家了解問題所在。
 
首先,如果生是指「執取我」的生起,那麼「死」,理當就是「執取我」的滅亡,有生必有死,才是合理的邏輯。
 
因此,他們的十二緣起變成由「無明」開始,直至「執取我」的死亡。試想,這有什麼不好?
 
佛使比丘說,十二緣起【不需要等待三世來完成一次緣起的流轉,只要一剎那,一次完整的緣起就可進行,或兩、三個剎那便可進行。】
 
也就是說,無明生起,然後經過整個過程,最後執取我生起,然後執取我死亡。幾個剎那就結束了。我想,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吧?!甚至可以說「執取我」的死亡是一件好事吧?!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無明的比喻

「無明」聽起來似乎很好懂,但有時又會讓人混淆,我想到一個比喻,希望有符合世尊的教導。 :)

大家都知道吸毒是不好的吧。如果有人不知道,這就是「無明」。「無明」最基本的意思,就是不知道事實。在佛法中,「無明」就是指不知道四聖諦....等等。

有一個不知道吸毒是不好的人,因為某個機緣,例如毒癮犯了、撿到毒品、遇到藥頭....都可能讓他想吸毒,於是就找毒品來吸。

這就是因為根本無明的存在,再加上不如理作意,也就是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做了吸毒的動作,這就是十二緣起的「無明緣行」,因為無明而生起錯誤的行為。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佛教中「舍利」是什麼意思?

 
有位法友昨日談起一事,他聽到有一種奇怪的教導是:【只有阿羅漢聖者的體物才能化為舍利子,凡夫或初果乃至三果都不可能。】
 
我想這個觀點應該是有很大的誤解。
 
底下網址很清楚可以看到諸方對「舍利」的解釋。
 
 
底下是引用莊春江居士的解釋:
 
【舍利】sarīra的音譯,義譯為「身體、屍體、遺骸」,遺體火化後的遺骨也稱為舍利。
 
在經中舍利的意思通常就是指遺骸,並不是什麼特別的意思。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在 Android 手機安裝莊春江工作站

有人詢問如何在 Android 手機安裝莊春江老師所提供的阿含經與尼柯耶以及其他資料,其實就是整個莊春江工作站的內容。因為在離線時,也希望能隨時查詢站上的資料,所以我就試了一下,並把過程記錄下來,提供有需要的人參考。

莊春江工作站單機版可以在此下載

http://agama.buddhason.org/

image

重要度:
文章分類:
電腦標籤:

滅諦與業力法則

苦既然是有因有緣而生起的,那麼只要不再造作苦因,自然就不會再有苦果生起,徹底滅苦也就成為可能。

因為最主要的苦因就是渴愛,所以滅諦最簡單的教導,就是「渴愛滅則苦滅」。

不過要徹底滅苦,有二個主要因素要考慮。第一個就是不再造作新的苦因,這就是前面提到說明。第二個就是,過去造的苦因要如何止息?

佛陀教導我們,過去無始劫來,我們已經造下了多到無法想像的各種業力,如果要等這些業力都成熟,真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如此一來,苦的止息難道是寄託在遙遠而不可知的未來嗎?

所幸佛陀也教導我們,並非要等到全部的業都成熟之後才能徹底滅苦。業的成熟是要有因緣的,只要我們不提供適當的因緣,業就沒有成熟的機會。

重要度:
文章分類:

集諦與十二緣起

什麼是苦的生起之因?

佛陀以他的大智觀察苦的因緣,他了解「老病死」的因緣是「生」,只要有出生,就有老病死等純大苦聚。

進一步溯源,生的因緣是「有」,有的因緣是「取」,取的因緣是「愛」。

也就是說,當眾生產生了貪愛,進一步執取,便造下了未來有的因緣,就會在未來世繼續不斷生老病死苦的輪迴不止。

再往上探尋,愛的因緣是「受」,受來自「觸」,觸來自「六入」,六入來自「名色」,名色則來自「識」,再往上則發現識又來自「名色」,造成一個無始的循環。

重要度:
文章分類:

頁面

借我放一下廣告
訂閱 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