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

法的判斷--葛拉瑪經、四大教法、三法印

關於「法」的判斷,常被引用的是「葛拉瑪經」、「四大教法」與「三法印」。

葛拉瑪經是如何判斷什麼樣的教導才是可採信的?什麼樣的教導又是應該捨棄的?佛陀說,只有當你自己確定這個教導對你是有益的,你才應該採信它,而當你確定這個教導對你是不好的,你就應該捨棄他。

四大教法則是在教導如何判斷什麼才是佛說,只有依法依律來判斷,才是正確的方法,不可只因為某些人說這是佛陀的教導,你就相信了。

三法印(也有四法印之說),則是判斷是否符合佛法的基本準則,只要違背三法印,就必然不是佛說。

重要度:
文章分類:

如何判斷「原始佛法」

我第一個想分享的心得,就是判斷「原始佛法」要以何為根據?我目前的答案是以「經」與「律」為主要判斷,而「經」主要就是指北傳的《阿含經》及南傳的《尼科耶》,「律」則是以聲聞律為主。
 
若是追根究底的人,也許會想到,為什麼要討論什麼是「原始佛法」?為什麼不乾脆直接來研究什麼是「解脫的方法」?
 
是啊,我也是認為學習「解脫的方法」是很實際的,不過如何判斷什麼才是「解脫的方法」?各宗各派何其多,大家對解脫的目標、理論、方法、次第都有不同的看法,就算能力再好的人,也是要一步一步來學習,無法一次就全部了解。
 
在我自己所學習與接觸的宗教中,以佛教的理論最能讓我接受,也最覺得合理。甚至其他宗教派別,例如民間的道教,或是一貫道,或是新時代的大師與高靈,有許多也都認為佛陀是解脫者,再加上二千多年來,有不少佛弟子以身作證,他們宣稱證明了佛法的確是趨向解脫的,因此學習佛法是我覺得邁向「解脫」最值得去學習的。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略談意根 -- 兼論蕭平實的錯誤

會提及「意根」的介紹,主要是蕭平實的弟子提出了很多奇怪的觀點。例如意根不為意識,因為意識不能生意識,所以別立意根在六識之外,又將意根排入第七識。由底下的說明,就可以知道蕭平實的弟子都說錯了。

另外也有一些法友將「意根」視為「大腦」,這也不符合傳統經論的見解,故在此提出供大家參考。

先寫幾個基本定義.

名色: 「色」為四大, 「名」為四非色陰(受, 想, 行, 識)

五蘊: 色, 受, 想, 行, 識.

一切法: 即十二入處 -- 眼耳鼻舌身意入處 + 色身香味觸法入處

五蘊與十二入處關係如下: (二者非全等, 細節處就略而不談了)

在十二入處中, 眼耳鼻舌身 及 色聲香味觸 為「色蘊」所攝.

法入處為「受, 想, 行三蘊」所攝

意入處為「識蘊」所攝

若要將十二入處開展為十八界, 則是將「意入處」分為「意界」與「識界」.

而「識界」又可開展為「六識界」, 這就形成了十八界的架構.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蕭平實陷阿含於不義

 

這篇是整理蕭平實的弟子言論中的錯誤, 蕭平實著作阿含正義, 想表達其教理源出阿含, 然其教理謬誤頗多, 只能說是陷阿含於不義。

 


蕭平實說阿含經談八識,這是最主要的錯誤, 阿含經很清楚是六識論, 四部阿含都有相同的記載,我相信這是不用多加解釋的鐵證了。

《長阿含經》卷8:

「復有六法,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

(CBETA, T01, no. 1, p. 51, c19-20)

 

《中阿含經》卷7〈3 舍梨子相應品〉:

「云何知識如真?謂有六識: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是謂知識如真。」

(CBETA, T01, no. 26, p. 464, a13-14)

《雜阿含經》卷2: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

(CBETA, T02, no. 99, p. 9, c16-18)

《增壹阿含經》卷46〈49 放牛品〉:

「彼云何名為識?所謂六識身是也。云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識,是謂為識。」

(CBETA, T02, no. 125, p. 797, b25-27)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雙神變--身下出火,身上出水

 

在經中,偶爾可以看到世尊或大阿羅漢展現神通教誡,有一種神通是這樣描述:
 
「水火俱現、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在阿毘達摩中,這被稱為「雙神變」,這種神通在欲界是最快速的心念。
 
要用神通變出火,是要先入火遍(以火為禪修的所緣),證入四禪時,再決意發起神通,就可以出火。同樣的,變出水,也是要以水遍入四禪,再決意發起神通。
 
因此若要同時出火出水,那就是要極迅速交替入火遍四禪及水遍四禪,才能同時展現二種神通。
 
試想,要用單一種所緣證入禪定已經很困難了,可以瞬間用火遍入四禪,決意發起神通,又迅速出定,省察禪支,再以水遍為所緣,再入四禪,決意發起神通,如此交替,才能有「水火俱現、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這些現象,相信有在禪修的人,應該可以稍為想像這有多困難了。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我對「觀音菩薩」的看法

今天是農曆六月十九日,相傳是觀音菩薩的成道日,藉此因緣來談一下對於觀音菩薩的一些看法。
 
我不是佛教學術研究者,也不是歷史考證專家,所以只能從一些過去所學的基本觀點來談談,若有偏頗處,還請指教見諒了。
 
在華人地區的佛弟子,大概與觀音菩薩多少都結過不少緣。我從小就為了或大或小的目的,試著背過白衣神咒,也試過背誦大悲咒,但一直沒有很認真,所以也沒有完整地背起來過。學佛幾年後,觀音菩薩的故事也聽了不少,在修學藏密階段,四臂觀音也是我的本尊之一,這都是我與觀音菩薩結緣的經過。
 
直到稍為認識了佛教的歷史,了解原始佛法的演變,才知道原來佛經中的觀音菩薩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故事。
 
這件事對第一次聽到的佛教徒,應該都是蠻震撼及難以接受的。這要怎麼解釋才好呢?這麼說吧,我們知道許多觀音菩薩及各大菩薩的故事,都是在許多佛經中看到的,所以我們知道他們的事蹟。然而,翻開漢傳的四部阿含經,以及南傳的五部尼科耶,這些經典被公認是最接近佛陀時代的記錄,裡面記載了佛陀時代世尊與弟子們的生活狀況,以及佛陀與弟子們、居士們甚至外道們的言行記錄。
 
在這些言行記錄中,完全沒有各大菩薩的記錄,好像他們當時從來不曾存在一般,唯一提到的是彌勒菩薩。而在佛陀涅槃後數百年後出現的佛經,他們才一一出現,並且愈來愈重要,數量也愈來愈多,這要如何解釋呢?
 
這就像有一本書,描寫數百年前有一群人到印度求法,其中有一位孫行者,他的功勞最大,一路保護大家,才能平安完成任務。然後,有一天我們又發現另一本書,是印度求法一行人的某甲所寫的,他鉅細靡遺的記錄了印度求法的一切過程,但完全沒有提到這位孫行者。所以我們是要相信某甲的記錄?還是相信數百年後才出現在書中的孫行者?
 
再提一個比喻,某乙說他的祖先,是孔子的第一高徒,常常代替孔子教導門生。然而我們在《論語》中完全沒有看到這個人,所以你會相信《論語》的記載?或是相信某乙說的話?
 
因為這個原因,我會選擇相信在佛陀那個時代,並沒有這些菩薩的存在,而後來出現的佛經中,那些菩薩與佛陀的對話,或是菩薩與佛弟子的對話,只能當成是後人所創造的內容。
 
寫到這裡,那表示我不相信觀音菩薩的存在嗎?不不不!不是這樣的,我是相信觀音菩薩的存在的。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佛法、大乘、印度教

前幾天略看了「釋迦牟尼的惑世任務」該書的序,內容主要是說釋迦牟尼佛是印度教的神,但為什麼他的教導是反對印度教的呢?因為他是來考驗印度教徒的信心,如果信徒信心堅固,就不會被釋迦牟尼佛所惑。所以印度教可以一方面反對佛教教義,一方面又把釋迦牟尼佛變成印度教眾神的一員,納入崇拜的對象。
 
起初我只是覺得好笑,這麼荒唐的劇情也可以編的出來。接著,開始佩服印度教的做法,明明佛教是反對印度教的,它都可以想個方法,把佛教吸收成為印度教的一支,這樣一來,搞不清狀況的信徒,就可以同時信仰印度教及崇拜佛陀,不會有兩難的抉擇了。而因為如此,佛教在印度滅亡了,印度教依然存在,佛陀位列在印度教諸神之中,佛教精神則蕩然無存了。
 
第三個冒出來的想法,則是思考這種融合對印度教真的好嗎?如果印度教有自己的真理,那這種混淆式的作法,豈不是把自己的真理稀釋了?除非……除非它根本沒有什麼真理可言,只要能達到宗教強大的目的,就不在乎其內容是如何隨時空而改變了。
 
正在思考印度教這種做法的利與弊時,念頭一轉,突然想到大乘佛法也有這種傾向。
 
一些外道教法、鬼神護法、民間信仰……等等,也是隨著時間流轉而一一融入大乘的大熔爐中,看似大小通吃、圓融無礙,但也造成佛法的核心不斷地被稀釋,甚至劣幣逐良幣,真的的佛法核心已不受重視,佛陀當年殷殷的教導被視為不了義,而不知哪裡來的莫明其妙亂七八槽的東西卻被視為通天無上大法了。
 
對於這些事,我是不樂觀的,我想這些情況不會愈來愈好,很可能是愈來愈糟,如果想看清這裡面的事實,不想被蒙蔽,那就要靠自己去努力了。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印度佛教思想史》心得(03)

 

進度: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一章 「佛法」/第二節 釋尊略傳(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34_01_02
 
世尊的事跡主要分三個階段:
 
1. 由誕生因緣(或更早些),出家,修行,說法;到成佛第六年,回迦毘羅衛省親,教化釋族止。
2. 世尊晚年最後的大遊行。
3. 上述二者之間有三十多年,有許多傳說,卻沒有前後次第的敘述。
 
世尊出生年代主要有三種說法:
 
1. 西元前 467 - 西元前 387
2. 西元前 569 - 西元前 489
2. 西元前 511 - 西元前 431 (印老覺得這比較接近事實)
 
世尊基本資料:
 
出生地:迦毘羅衛城(今尼泊爾南境)
姓:瞿曇
名:悉達多
父親:淨飯王
母親:摩訶摩耶(世尊出生後七天往生)
姨母:世尊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育長大
誕生地:嵐毘尼園
妻:耶輸陀羅
兒:羅睺羅
 
出家略傳:
 
世尊出家因緣有二傳說。一是見耕農人及耕牛的辛苦,以及種田要除蟲,因此生起憐憫心,思惟諸苦及生滅法等。二就是一般人較常聽到的,悉達多太子見到老病死,感到人生無常,所以追尋解脫之道。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印度佛教思想史》心得(02)

 

進度: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一章 「佛法」/第一節 佛法興起與印度的時代文明(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34_01
 
■ 心得整理
 
印度文明在恆河流域時主要有三個時期。
 
在初期,主要教義的婆羅門教三綱為:「吠陀天啟」、「婆羅門至上」、「祭祠萬能」
 
我的理解是天是宇宙最高的主宰,而「吠陀」是天神的啟示,婆羅門則是人類中最高的階級,神與人的溝通則是依靠祭祠,祭祠為宗教的第一目的。
 
到了中期古奧義書時期,思想重點有二:「真心的梵我論」「業感的輪迴說」。在生死的相續中,依自己的行為──業,造成自己未來的身分,不論是首陀羅或波羅門,都是一樣的,若依智而悟真我,則能入於不死的梵界。
 
此時期看來婆羅門不再至上,祭祠也不再是萬能,人人都是依業而有果報,人人也都能達於不死梵界,這已於初期有所不同。
 
佛陀接受了「業感的輪迴說」,但否定了「真心的梵我論」,佛教是「無我」的,是有業報而無作者。
 
後期反婆羅門的沙門文化興起,也有反對善惡業果,著名有六師外道:
 
1、富蘭迦葉:無因論者、道德否定論。
 
2、末伽黎拘舍羅子:邪命外道始祖、決定論、必然論。
 
3、阿夷多翅舍欽婆羅:唯物論、斷滅論、順世派。
 
4、鳩鳩陀迦旃延:要素不滅、心物不滅。
 
5、散惹耶毘羅梨子:不死矯亂論、捕鰻論、懷疑論。
 
6、尼乾陀若提子:耆那教始祖、相對主義、或然主義。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印度佛教思想史》心得(01)

這是 2012/03/01 開始參加「《印度佛教思想史》略說」網路讀書會的心得報告,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

 
說明:此符號【】中的文字是引用原書的文字,其他則為個人心得。
 
【「佛法」在流傳中,出現了「大乘佛法」,更演進而為「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動力,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懷念,是通過情感的,也就可能有想像的成分;離釋尊的時代越遠,想像的成分也越多,這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事實。】
 
愈後期所傳出的佛法,想像成份愈多,這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把後期傳出的佛法當成佛陀晚年所說的法,當然會認為那是更成熟的,更可靠的。過去的五時判教,就是以這種觀點來解釋,但因為事實並非如此,那麼所產生的結論自然是值得重新檢討了。
 
由歷史的角度來看,愈早期結集的成果,自然愈接近事實。除非,結集者程度不足,然而最早佛典結集是大阿羅漢,是佛陀所讚歎的聖弟子們,應該是沒有這種問題的。
 
因此個人以為,不同時期的佛典有重大的根本差異時,應當以早期經典為主,因此北傳的「四部阿含經」與南傳的「五部尼科耶」,是極重要的經典,是佛弟子應該致力學習的重點。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頁面

借我放一下廣告
訂閱 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