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

論「慾境的當下即是涅槃」?

 
在瀚邦佛學研究中心看到蘇錦坤師兄貼出這篇討論
 
 
提到溫金柯依《雜阿含262經》提出「慾境的當下即是涅槃」。
 
看了一下他的理由,大概是出自這一句:
 
「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
 
我想這裡應該是溫師兄對雜阿經這句有所誤解,誤以為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
 
而慾境也是諸行,所以在一連串的相等之下,有了慾境=涅槃的推論,所以提出『慾境的當下即是涅槃』。
 
然而此處的經文真的是這樣解釋的嗎?
重要度:
文章分類:

第三世多杰羌佛義雲高背離佛法之處

 
最近又看到義雲高的信眾在網路上宣傳他們的上師,對於自稱是第三世多杰羌佛的義雲高,在此我引用一些基本教義來指出他們的問題。
 
*** ***
 
1 佛法教導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涅槃」,在三法印中被描述為「涅槃寂靜」,意思也就是不再輪迴轉世、不再出生、不受後有。
 
在佛教中,有三類聖者皆是如此,即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這三類聖者皆不可能再輪迴轉世。
 
也許有一種情況,就是佛陀可能會以本尊或分身至他方世界隨緣教化,或現出家身、或現居士身,但不可能是重新出生轉世,因為這已違反佛教根本教理。
 
所以號稱第三世多杰羌佛的義雲高應該算是附佛外道了,因為他的存在方式就違背佛教三法印了。
 
重要度:
文章分類:

道諦與止觀法門

道諦又稱為苦滅道聖諦,意思就是滅苦的方法。前三個聖諦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苦,知道了苦的原因,也了解苦是可以被徹底止息的,最後一個聖諦就是實際執行的方法。

佛陀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滅苦的方法就是「八正道」,本文除了簡單的介紹之外,我也試著說明我對道次第的理解。因為內容有些純屬個人的想法,所以請小心參考。

首先回到集諦的教導,在集諦中,我們知道苦的最主要原因是「渴愛」,而依十二緣起,也知道苦的最根本原因是「無明」,因此對治二者就成了二條極重要的主軸線。

雖然說是二條主軸,但這並不是完全互斥的二套原理或方法,比較適當的說詞應該是:這是由不同的方向來描述解脫的方法,或許偏重的角度不同,但原理大同小異,結果也是殊途同歸。

在佛陀提到解脫時,經常同時用這二個方向來描述,就是「心解脫」與「慧解脫」。例如:

《雜阿含119經》
「我諸弟子於此法中,得盡諸漏,得心解脫,得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CBETA, T02, no. 99, p. 37, a6-9)

「心解脫」與「慧解脫」並不是二種可以分別取證的目標,二者都是解脫的特色,缺一不可。

《雜阿含710經》
「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
(CBETA, T02, no. 99, p. 190, b15-18)

貪欲也就是貪愛、渴愛,離貪欲就是「心解脫」,離無明就是「慧解脫」,也就是斷除了集諦所指出苦的二大原因,結果就是解脫的二種屬性--心解脫與慧解脫。

重要度:

苦諦與四法印

「云何苦如實知?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苦、怨憎會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雜阿含.344 經》

「苦」最常聽到的解釋就是上述經文中的八苦。不過看起來好像只有七苦,最後用五受陰苦做為總結。有的經文則不止八苦,有時也會看到憂悲惱苦。這些是列舉式的說明,不一定每次內容都相同,最常聽到的就是八苦。

前七苦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苦,也就是一般苦難的苦。第八苦是五受陰苦,也有譯為五取蘊苦,這就包括了一切的苦,而前七苦也都是透過五蘊感知而來的。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一切有為法皆包含在這五種法之中。簡單來說「色」就是地水火風四大、物質,「受」就是心的感受,「想」就是心對事物的標記、想像,「行」就是除了受與想之外,其他心的作用,皆屬於行。「識」則是了別識知的功能。

更簡單的分類就是「名」與「色」二法。色就是色蘊,其他四蘊都是名法,也就是非物質的心法。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一切法無我

這是今天看到一位可能是蕭平實信眾的奇怪觀點,在數次討論之後,忍不住把心得整理出來。
 
====================
 
【我見】真的是很難破除的邪見,先不要說親證無我這樣困難的目標,就算是理解上的無我,依然有許多人不願意接受,想盡辦法要證明一定有一個我。經文上說的明白的內容不去理解,千方百計就是想要在弦外之音找到自我的立足點。這種學習,肯定是事倍功半.甚至離正道愈來愈遠。
 
打個比喻,就像告知古人沒有雷神,打雷是自然現象。有些人可能就是不接受,還會問那會不會有雷神他爸?如果說沒有雷神他爸,對方可能又會問,那有沒有雷神的老闆?如果不想接受答案,問題永遠沒完沒了。
 
如果說世界上沒有神雷,他還會問那【世界下】有沒有神雷?【世界外】會不會有神雷?
 
不接受無我的人也是如此。如果世間有【真我】,佛陀就會直接說明,何必說【無我】,讓人去猜弦外之音呢?
 
佛陀說五蘊無我,他們就猜會不會在五蘊外有個六蘊我?說十八界無我,那會不會在十九界找到真我?這些都是戲論,沒有邊際。
 
這件事由經文可以找到完整的解釋,希望這些【夢裡尋我】千百度的人,可以放下妄心,不要再亂想了。
 
首先,經典的無我不只是五蘊無我,最大的範圍是【一切法無我】。經證如下:
《雜阿含經》卷10:「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CBETA, T02, no. 99, p. 66, b13-14)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法的判斷--葛拉瑪經、四大教法、三法印

關於「法」的判斷,常被引用的是「葛拉瑪經」、「四大教法」與「三法印」。

葛拉瑪經是如何判斷什麼樣的教導才是可採信的?什麼樣的教導又是應該捨棄的?佛陀說,只有當你自己確定這個教導對你是有益的,你才應該採信它,而當你確定這個教導對你是不好的,你就應該捨棄他。

四大教法則是在教導如何判斷什麼才是佛說,只有依法依律來判斷,才是正確的方法,不可只因為某些人說這是佛陀的教導,你就相信了。

三法印(也有四法印之說),則是判斷是否符合佛法的基本準則,只要違背三法印,就必然不是佛說。

重要度:
文章分類:
借我放一下廣告
訂閱 三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