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

道諦與止觀法門

道諦又稱為苦滅道聖諦,意思就是滅苦的方法。前三個聖諦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苦,知道了苦的原因,也了解苦是可以被徹底止息的,最後一個聖諦就是實際執行的方法。

佛陀很明白的告訴我們,滅苦的方法就是「八正道」,本文除了簡單的介紹之外,我也試著說明我對道次第的理解。因為內容有些純屬個人的想法,所以請小心參考。

首先回到集諦的教導,在集諦中,我們知道苦的最主要原因是「渴愛」,而依十二緣起,也知道苦的最根本原因是「無明」,因此對治二者就成了二條極重要的主軸線。

雖然說是二條主軸,但這並不是完全互斥的二套原理或方法,比較適當的說詞應該是:這是由不同的方向來描述解脫的方法,或許偏重的角度不同,但原理大同小異,結果也是殊途同歸。

在佛陀提到解脫時,經常同時用這二個方向來描述,就是「心解脫」與「慧解脫」。例如:

《雜阿含119經》
「我諸弟子於此法中,得盡諸漏,得心解脫,得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CBETA, T02, no. 99, p. 37, a6-9)

「心解脫」與「慧解脫」並不是二種可以分別取證的目標,二者都是解脫的特色,缺一不可。

《雜阿含710經》
「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
(CBETA, T02, no. 99, p. 190, b15-18)

貪欲也就是貪愛、渴愛,離貪欲就是「心解脫」,離無明就是「慧解脫」,也就是斷除了集諦所指出苦的二大原因,結果就是解脫的二種屬性--心解脫與慧解脫。

重要度:

略談戒定慧

網友詢問:
不「戒」就不能「定」,就不能奢談「觀」?是嗎?只有受戒的人才有能力觀嗎?那沒出家、沒受戒的人,每天都過著迷迷糊糊、無法自我觀照的日子嗎?

回覆:
三學「戒定慧」,是學習佛法的重要次第,佛陀如此教導,當然有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先不由佛法角度來談,就算是世間學問,任何觀察研究也要有一顆專注的心,「專注」就是「定」的本質,「定」最基本的解釋也就是「置心一處」的意思。

佛法談的「定」則有更嚴格的定義。佛法談的觀照,更是世間法的觀察所無法比擬的,所需要定的程度也比一般的「欲界定」有更高的要求。

所以若無定,能否觀?答案自然很明白,這種事由世間法就可以理解,學生上課都要專心才能有好的學習,我相信這比喻是大家都能懂的。

重要度:
文章分類:
佛法標籤:
借我放一下廣告
訂閱 戒定慧